8月27日至28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襄阳,寻“华夏第一城池”的侠义情长,看千年古城的气象万千。
城、江、码头相辅相成,是襄阳独有的地域特色。火星观、迎旭门、小北门等20余座码头遍布汉江襄阳段两岸,它们是襄阳历史的见证者,不仅承载着商贸往来的繁荣,孕育了深厚的码头文化,更诉说着千年襄阳“铁打”的城市底蕴。
襄阳码头,历史悠久。从汉代的“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懋迁有无”,到唐代的“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再到明清时期“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汉水这条古代内河最便捷、最畅达、最繁忙的“黄金水道”穿城而过,让襄阳成为汉水流域最重要的水陆码头。当时,这里有20多个会馆、300多家商号,商业辐射范围远至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万里茶道的兴起,更是让襄阳成为重要的水陆联运节点。晋商的茶船在此卸货,再通过陆路转运至山西、内蒙古等地,茶叶贸易促进了襄阳上百年的经济繁荣。
码头兴盛的背后,是独特的码头文化。南来北往的客商、行色匆匆的船工,在这里汇聚又散去。他们带来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这种文化,是码头工人质朴豪爽的性格体现,是客商们诚信经营的商业准则,也是襄阳包容开放、江湖侠气的城市精神雏形。那时的“铁打襄阳”,“铁打”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交通要塞;“铁打”在商贸的繁荣,凭借码头的水运优势,成为全国商品汇集和转运的中心,经济发展生机勃勃;“铁打”在充满活力的烟火气,码头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勾勒出温情的市井生活画卷。
时代阔步向前,昔日襄阳码头的兴盛,成为历史中的一抹风采。当纤夫号子回荡的江面,转化为万吨巨轮鸣笛远航的深水良港;当肩扛手提的渡口,转化为立体交通枢纽里川流不息的人潮,码头的故事从未落幕,只是从水上的舟楫往来,变成了陆上的“铁龙”奔腾、空中的“飞鸟”穿梭,以更壮阔的姿态书写通达天下的传奇,赋予“铁打襄阳”更加丰富的内涵。
如今,2024年GDP迈过6000亿元大关的襄阳,码头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城市发展的每一处细节。襄阳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与各地伙伴携手共进,在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赛道奋力奔跑,彰显出“铁打”的闯劲;单家祠堂、仲宣楼、长门、襄王府等四处文物保护单位陈列布展完成,东西城墙联通工程即将实施,古城保护与利用持续推进,展现出“铁打”的韧劲;湖北隆中实验室3项科技成果发布,“实验室+产业”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凸显出“铁打”的拼劲。古老的码头文化,正为襄阳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续写着这座活力升腾的千年古城新篇章。
从汉江码头的千帆竞渡到现代枢纽的万流奔腾,“铁打襄阳”的侠义情长与气象万千,始终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正如“活力中国调研行”所见,这座古城的“铁打”底蕴,从不只是历史的回响,它是码头文化里流淌的包容开放,是产业赛道上彰显的闯劲拼劲,更是千年文脉中浸润的坚韧初心,这便是活力中国里的襄阳答案。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钰婷(襄阳市文学院)
视频:王丽(襄阳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