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在武汉启动。时针拨回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明确要求:“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这份殷切嘱托,正化作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从光谷量子大街的芯片实验室到三峡实验室的纳米材料突破,从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到襄阳航空航天产业园,荆楚儿女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在科技创新的版图上镌刻下新的坐标。
科技创新是湖北的最大优势、金字招牌,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都要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当目光再次聚焦这片创新热土,我们不禁思考,在支点建设的进程中,湖北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科创优势?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如何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这场以创新为引领的深刻变革,正在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崭新画卷。
2024年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长22.7%,相较于2023年的5.7%,增速加快明显;湖北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大健康3大产业迈入万亿级规模;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万家,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过去一年,湖北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2%,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500亿元……这一系列数字,彰显出湖北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成为高频热词,激励着全省上下奋发向前。
科技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当前,科技创新正深度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更广泛地影响着全省人民的生活。数据显示,2024年,湖北全省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5件,居中部第一;“四新”企业达到134万户,占企业总数的54.9%,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武汉科技集群排名全球第13、全国第5,科研城市排名较上年度前进1位,位列全球第9、全国第5……湖北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勇攀高峰、锐意探索,尽己所能服务国家战略,取得丰硕成果。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法治的坚实护航。
科技,如一片深邃的蓝色海洋,既是产业升级的源泉,更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当前,我国正处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日益依靠创新引领。加强科创领域法治建设,已成为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无论是修订《湖北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提升科技工作法治化水平,还是推动出台湖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条例,以法治释放“数字引擎”更强动能,湖北正在以良法促善治,维护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障创新活力的基石。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任务更加艰巨,更加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湖北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线,密切关注科技领域前沿动态,加强法规制度供给,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全面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法治护航之下,湖北的科技创新更加活跃,也为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样、更便利、更个性化的服务,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当下的湖北,科创实力日益雄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以创新驱动发展,湖北必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步入更广阔天地,为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康(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