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张奕
“白鱼如切玉,朱橘不论钱”,杜甫笔下的千年诗意,在丹江口库区化作碧波中跃动的现实图景。
“白鱼”,正是丹江口翘嘴鲌。这条生长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Ⅰ—Ⅱ类水质中的大白鱼,不仅是唐代贡品,更是全国首个活体鱼类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8月中下旬,由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主办、湖北日报和十堰市知识产权局承办的湖北地理标志“底蕴寻源·问楚水”新闻行活动举行,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采访团深入十堰,探访“一条鱼”的产业突围之路。
独一无二,
“喝矿泉水长大”的鱼
“丹江口水库的水好,可以说翘嘴鲌就是喝矿泉水长大的。”8月19日,丹江口翘嘴鲌省级原种场(丹江口市金陂水产养殖场),水产工程师张开刚正在精心喂养“亲本鱼”,话语间满是对地理标志品质的自豪。今年10月,新一批3000万尾鱼苗将从这里“游”进汉江。15年来,该场累计向丹江口库区投放鱼苗超4亿尾。
嘴巴上翘、背肌凸起,双眼自带“眼线”,丹江口翘嘴鲌是淡水鱼中的“超模”,在特定水质、温度、光照等条件下,淬炼出独一无二的地域性特色。
张开刚介绍,翘嘴鲌肉质白如切玉,细如游丝,紧实细嫩,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肌间刺少,入口鲜、嫩、甜、爽,兼具浓郁风味。检测数据显示,其蛋白质含量达到17%,尤其谷氨酸等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无论香煎、清蒸还是红烧,皆鲜美可口、营养价值高。
鱼香也怕巷子深。地理标志,是这份“地域天赋”转化为产品价值的关键。
拥有“身份证”,
从水库游向全球
湖北博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刚捕捞上岸的翘嘴鲌经低温锁鲜处理后,正被加工成丹江鲌、锁鲜鱼头、剁椒鱼头、鱼糕、鱼胶等40余个品种的产品。
“有了地理标志,我们的鱼就有了‘身份证’。”湖北博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程拿起一盒包装好的丹江口翘嘴鲌,盒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标识格外醒目,“以前一公斤鱼卖20多块还没人认;现在标上地理标志,商超里能卖到50块,在北京、上海高端餐饮更能卖到百元以上。” 这份“溢价”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地理标志背书的信任。
2008年,“丹江口翘嘴鲌”获批地理标志保护后,不仅明确了“丹江口水库及主要入库河流特定水域”的核心产区范围,更通过标准制定锁定品质。此后更是斩获中国地理标志名优产品奖、农博会金奖、中国农产品知名品牌奖等多项殊荣,跻身湖北省农产品(水产)区域公用品牌三甲之列。
采访中,一名前来采购的知名连锁超市工作人员说:“消费者认的就是‘丹江口翘嘴鲌’这六个字,知道是好水养的,吃得放心。”
“丹江口翘嘴鲌在首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中就拿到了金奖。”张程介绍,公司2024年加工水产品1.5万吨,产值2.2亿元,产品遍布全国31个省区直辖市,与盒马鲜生、胖东来、东方甄选等各大线下线上渠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欧盟等二十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
鱼儿上岸,
激活生态经济“双赢”密码
从2008年到2014年,丹江口翘嘴鲌单价从每公斤不到20元涨到50元,在库区数千人以鱼为生时,这尾鱼却突然陷入“绝境”。
为保一库清水北送,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库区12万只网箱全面取缔。随着长江大保护和长江10年禁渔推进,2021年,丹江口市又全面禁止生产性捕鱼,万余名渔民“洗脚上岸”,渔业产值断崖式下降。
丹江口市迅速调整产业发展思路,紧紧依托“水”资源禀赋和“鱼”产业特色,探索渔业转型发展新路径。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均县镇渔民许柳选址均县镇寨河村,建设了60余个“智慧鱼桶”,成为最早一批“岸上养鱼”的新型渔民。一个桶的养殖量相当于5亩水塘,通过循环系统和三级沉淀过滤,实现好水养好鱼。设施养鱼,不占水库,不挖鱼塘。近几年,当地“长出”千余个“智慧鱼桶”,这种方法不仅节水节地智能化,而且高产高效零排放。
2024年,丹江口翘嘴鲌产量2.6万吨,产值10.5亿元以上,新增3000多人从事丹江口翘嘴鲌的养殖、加工和营销,人均增收8000余元。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南水北调水源地的生态优势,到地理标志的价值赋能,再到政企协同的守护与开拓,丹江口翘嘴鲌的故事,为湖北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当“生态红利”转化为“经济红利”,当“地理标识”升华为“文化符号”,这条鱼的故事,为中国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