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审判团队在“玛丽”工厂了解生产销售状况 陈贝 摄
湖北日报讯全媒记者 黄洁如 通讯员 叶耘 杨静
“宋法官,最后一笔拖欠工资到账了。”近日,武汉市东西湖区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宋卫华法官收到了一条特别的致谢短信。这条来自原大枫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的短信,标志着一起历时近三年、涉及300余名职工权益的破产清算案件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行业巨头崩塌,职工权益悬空
大枫纸业曾是中国文具行业的传奇企业。自1994年起,该公司稳居国内本册制造榜首,旗下“玛丽”品牌印刷本畅销海内外。然而,2021年,受原材料价格暴涨和投资决策失误的双重打击,这家年产能曾全球领先的文化用品巨头轰然倒下。
2022年初,被拖欠工资的大枫纸业职工涌入东西湖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当时公司负债已超10亿元,账户设备被查封,500多名职工失业,3000万元工资和社保欠款悬而未决。
“大家大学毕业就进公司,现在人到中年却要失业?”“公司还通过我们向全国经销商预收了4200多万元的货款,我们不能辜负数千名经销商的信任。”职工们的诉说道出了他们的困境。
宋卫华法官回忆首次现场勘查时的情形:“厂房里机器设备锈迹斑斑,仓库里只剩下零星残次品,账户余额几乎见底。企业账面上能查到的资产,连清偿职工债权的零头都不够。”
发现品牌价值,案件现转机
法院裁定受理大枫公司破产清算后,破产管理人发现公司财务资料混乱不堪,所有资产均被抵押,找不到可供清偿的财产,职工及债权人群体性闹访不断。
“职工的血汗钱,难道真要成为账本上的一串串冰冷数字?法律给了他们优先权,可资产呢?”宋卫华法官经常陷入沉思。
为了找到突破口,审判团队重新核查了海量资料。在泛黄的旧档案里,他们发现了关键线索:“玛丽”笔记本在经销商系统中复购率达37%。“渠道活着,品牌就活着。”这一发现让团队看到了希望。
通过合议庭合议,法院大胆突破常规:允许原省区经理持授权书开拓市场,支持下岗职工组建临时工厂接单,积极招募投资人。
宋卫华法官至今记得那个暴雨倾盆的日子:“我撑着伞在漏雨的厂房里仔细清点机器,坚定地对工人们承诺:‘你们只管安心生产,法律问题交给我们!’”
此后,区法院迅速组建打假专班,开展商标维权,打响“玛丽”品牌复苏战。通过一系列渠道维护举措,2024年,“玛丽”品牌文化用品销售额突破2亿元。
创新方案破局,多方共赢
品牌逐渐回暖后,前行的道路依然荆棘丛生。在引入投资人的过程中,偿债比例和辞退员工的问题上,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如何在公平清偿原则下平衡债权人利益、职工安置和社会稳定多重目标,成为摆在办案团队面前的首要难题。
为了稳定渠道近2000户经销商,确保品牌价值不贬损,破产审判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五年承包经销经营”为前提条件的营销方案,且意向投资人的经营方案须得到60%省区经理同意,以及同意的省区所代表的预收货款金额需占总额的60%。
在“玛丽”品牌竞标会现场,两家意向收购方团队争得面红耳赤。“谁都别想垄断,市场活了品牌才值钱!”破产审判团队提出的“五年平等授权+双60%”的方案,令大家心悦诚服。最终,成交价比预期高出60%。新公司成立时,老职工泪洒当场,不敢相信还能重端“玛丽”饭碗。
同时,为妥善处置公司一家全资子公司的资产,宋卫华法官带着管理人在拆迁办一蹲就是三个月,与竞买人、抵押权人展开17轮艰苦谈判,最终买受人多支付700万元定向用于安置职工。
至此,大枫纸业559名职工全额拿到拖欠工资,1700万元工资、伤残金等款项清偿完毕,300余名职工权益得到保障,曾经的文化用品巨头通过司法创新实现了涅槃重生。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即便现实再难,我们也得在法律的框架内为职工多争取一寸生存的空间。”宋卫华法官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