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探访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武汉抗战历史特展》,展柜中展出的荷兰导演约(尤)里斯·伊文斯在1938年在武汉秘密赠送给八路军的电影摄影机和电影胶卷格外引人注目。
抗日战争爆发后,伊文思来到中国拍摄大型纪录片《四万万人民》。此前,他已经拍摄了威震中外的台儿庄战役,本打算再到延安继续拍摄。但是国民党当局对他百般阻挠、处处监视,禁止他和共产党接触,禁止他到延安去。因此当伊文思得知八路军办事处准备派人到延安拍摄时,便毅然决定将他随身带的”埃姆“摄影机送给八路军。八路军办事处考虑到吴印咸初到武汉,尚不为众人所熟悉,便派他去接应。这是吴印咸第一次执行党组织委派的工作,心中有些紧张,更感到神圣。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吴印咸乘坐周恩来同志的汽车驶往汉口郊外中山公园西侧的一条马路。不一会儿,另一辆汽车驶来,一个外国人从车上下来,他就是伊文思。伊文思把摄影机和两千英尺电影负片交给吴印咸,用不熟练的中文低声说道:“延安!延安!”吴印咸紧紧握着伊文思的手,以表示对他无私援助的感谢和敬意。这两位来自不同国家又素不相识的电影摄影师,为着同一个目标,在这紧紧的握手之中进行了心的交流。虽然囿于环境和语言障碍,不便交谈,但此时此刻,神圣的使命感使他们受到了共同的震撼。夜幕中,俩人匆匆分手,竟没有看清对方的容貌。二十年后,当他们再次相见时,在明媚的阳光下,仔细端详着对方回忆着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威慨万分。
1938年9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延安电影团)在延安正式成立。作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直属机构,电影团团长由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兼任,由袁牧之负责编导,吴印咸、徐肖冰负责摄影。而电影团的全部器材和耗材就是由袁牧之和吴印咸带到延安的摄影机、照相机和几千英尺胶片。这些也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影像的记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有别于文字叙述,影像是相对直观而脱离抽象想象的宣传手段。延安这个新生的红色政权所在地需要影像的传播和直观性,将这个武器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完整而自如地讲述抗战精神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呈现自我形象,在这里影像浮现出一种精神性表达的功能。影像记录着延安的历史同时也建构着这里的历史。(出镜/剪辑/文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拍摄:实习生 刘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