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央视新闻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今年夏天,“到大理苍山采蘑菇”成为网红项目,吸引大量游客进山寻找、采摘各种野生菌。而部分游客的无序滥采和破坏性行为,正对苍山生态构成威胁。
不少人镜头下的“趣味体验”背后,却是生态的隐痛。菌类无序滥采、破坏性行为频发,生态资源正遭受野蛮冲击。据媒体报道,仅在苍山脚下阳和村一个进山路口,单日就有超过40辆车、500多人上山采菌,而整个苍山,类似的采菌路线多达二三十条。长此以往,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力,不可谓不大。
当研学游、探险游、生态游的足迹日益踏向自然深处,不得不警惕某些“游”造成生态之忧。苍山之痛并非孤例,可可西里自驾车辆肆意碾压脆弱草甸,秦岭深处“驴友”擅自闯入核心保护区,丹霞自然地貌被游客肆意踩踏,一些地方经济账簿的数据虽有所增长,但生态天平也逐渐发生了倾斜。
生态游为何会沦为“生态忧”?基于先天的资源禀赋,以及较长时间的开发建设,许多地方开始尝到了生态资源转化的甜头,对八方游客的到来拍手称快。但倘若在“金山银山”的光晕中迷失方向,对生态破坏的行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其大开方便之门,则无异于亲手掘断滋养未来的生态根系。所谓“点绿成金”的甜头,终究可能沦为生态赤字下的苦果。
正因深知生态红利的珍贵,守护之责更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态资源一旦损毁,往往不可逆转。苍山菌群并非无穷无尽,如果游客与组织者只顾攫取流量红利,“采”尽之日即是生态链断裂之时。苍山之痛折射出的,正是一些地方对原生珍贵资源脆弱性的忽视,对保护与利用间那条生命线的松懈。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浙江德清县下渚湖以“生态农场”之名,让游客体验湿地馈赠的同时守护鹭鸟翩跹;甘肃民勤县将治沙传奇融入沙漠旅游,让沙丘上的脚印成为向绿而行的见证;云南香格里拉普达措周边村落,以古老村约守护神山圣湖,引导游客敬畏自然……保护与发展绝非零和博弈,守护绿水青山就是筑牢金山银山最坚实的底座。
日前,云南省大理州政府召开苍山保护管理专项整治专题会议,强调要深刻反思、吸取教训,以坚决有力举措推动问题彻底整改、见底清零。问题不能总是等到媒体曝光才匆忙应对,舆论风暴平息不等于问题根除。从导游资质审核的“第一道关口”前移,到压实平台对推广内容的“流量责任”;从鼓励村民成为“监督前哨”,到将生态指标真正嵌入地方考核,每一步都需要地方领导干部超越任期思维,树立泽被后世的政绩观。
生态保护是一场关乎未来的长跑,饮鸩止渴式发展不可取。对自然禀赋心存敬畏,对地方发展登高远眺,眼前流量才能化为滋养永续的留量,绿水青山的生态游才能释放更大活力,避免滑向令人扼腕的生态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