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黄梅“戏”引力!梅花奖得主“星光矩阵”唱响黄梅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吴慕枫 毛华山 洪江伟)近日,黄梅县一河两岸的盘龙桥畔,灯火璀璨,人潮涌动,婉转的黄梅戏唱腔沿粼粼河水荡漾开来,萦绕两岸。

为期7天的“黄梅‘戏’引力”——2025黄梅戏艺术周活动,将三公里的河岸化作露天大剧院,让黄梅戏的韵律,成了这座城最动人的底色。

好戏连台:星光与乡音共振  七日盛宴耀黄梅

这场黄梅县首次以“艺术周”形式举办的黄梅戏盛会,名家荟萃、星光熠熠。既有杨俊、赵媛媛、孙娟三位梅花奖得主组成的“星光矩阵”,也有潘文格、余顺、涂小勇、张小威、丁格、周洪年、徐记柱、张莉等名家前来与戏迷登台互动,还有邢凌云、柯随新、黄维、桂王杰等本土名角崭露头角,让广大戏迷过足了戏瘾。

梅花奖得主赵媛媛一曲《谁料皇榜中状元》掀开经典序幕,“为救李郎离家园”的清亮唱腔划破夜空,台下喝彩如雷。“多年未见这样的热烈!”她难掩激动,“艺术周不只是展作品,更是育观众,这是黄梅戏的新机遇。”

另一朵“梅花”孙娟与一级演员余顺联袂登台带来《爱歌》《海滩别》等选段,婉转嗓音与细腻表演让角色跃然台上。“黄梅县真是一个人人爱听会唱黄梅戏的宝地。”孙娟动情地说:“黄梅戏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每次来都能感受到观众的热情和黄梅戏深厚的土壤。”

《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对花》《奴才大青天》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接连上演,让观众沉浸在黄梅戏独特的声腔韵味里。“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戏迷们的需求,黄梅戏艺术周将现场设置在盘龙桥这一公共空间,为期七天,免费向公众开放。”黄梅戏艺术周总导演吴桐介绍,除经典唱段、小戏外,还有戏迷拉歌、戏曲合唱、戏迷互动、文旅推介等多形式的活动,让黄梅戏的“戏”引力持续释放。

“我一场没落下!”黄梅本地戏迷李敏意犹未尽,“能在家门口如此畅快听戏,才真正体会到咱本土戏曲的分量。”

台上演员也收获满满。湖北黄梅戏非遗传承人涂小勇演绎《当官难》,字正腔圆尽显魅力:“这儿聚了各地优秀演员,是难得的学习平台。”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2021届学员黄蕊更视之为锻炼机会,希望传统戏曲能够借助我们年轻人的力量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既弘扬文化、振兴戏曲,又促进交流、展示成果。”湖北省文联主席、梅花奖获得者杨俊的话,道出了这场文化盛宴的深意。

戏出黄梅:一戏情牵鄂赣皖 活态传承守根脉

“家在黄梅,爱在黄梅,黄梅的山水惹人醉……”开幕夜的合唱声里,江西九江戏迷方彭林红了眼眶:“一句乡音,让跨省的陌生人变成自家人。”

这样的“跨省共鸣”在艺术周期间随处可见。嫁到南昌的黄梅戏迷夏雪萍专程返乡:“我是资深票友,走到哪唱到哪,就盼家乡的戏越唱越响。”山东、河南、海口等地戏迷也纷纷赶来,让盘龙桥畔成了跨省文化交融的大舞台。

据悉,艺术周由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主办,黄梅县黄梅戏协会承办,九江市黄梅戏活动中心、蕲春县黄梅戏协会、英山县黄梅戏协会共同协办。这种跨省联动,让黄梅戏成为连接鄂赣皖的文化纽带。

“来自九江、安徽的艺术家们带来的不仅是经典唱腔,更有文化交融的深厚情谊。”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文新表示,近年来,三省通过多种文化交流活动,共唱黄梅戏,共绘同心圆。此次艺术周正是这种交流的延续与深化,让不同地区的黄梅戏艺术特色在碰撞中绽放异彩。

黄梅戏不仅串起了跨省的联动,更串起了一代代人“守根脉”的心意。离乡29载的一级演员张小威对此深有感触,“11岁离乡,见这么多人爱戏真振奋——召唤必归,这是守根脉。”省级传承人徐记柱邀戏迷共唱《夫妻双双把家还》,台上台下笑声相和,他感慨说道:“‘非遗’不是标本!万名戏迷同唱,就是最好的活态传承。”

“年轻人接过来,根才扎得深。”16 岁的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2021届学员刘瑾萱一身劲装,在《扈家庄》的表演中枪缨翻飞,身段刚劲,将扈三娘的骁勇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掌声如雷。

今年暑假,她与另外23名委培学员一道首次返乡演出。作为2021年黄梅戏艺术剧院公开遴选、委派至专业院校深造的学员代表,这场演出是他们五年学习的成果汇报,更是向家乡与传统的“初次应答”。嗓音清澈却坚定,表演稚嫩却自信,他们以舞台勾勒出黄梅戏传承的新模样。

民间“草根戏班”同样成为传承的“活细胞”。黄梅县黄梅戏协会带来的《天女散花》《喊一声蔡郎哥》等黄梅戏歌,旋律婉转、乡韵淳厚。演员虽非科班出身,却凭着一腔热爱唱得情真意切,既展现了民间戏迷对黄梅戏的深厚情感,也传递出传统艺术在基层的传承温度。

“专业院团与民间力量同台献艺,既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创新的探索。”杨俊的话点明关键,“只有扎根群众、拥抱时代,黄梅戏才能永葆生机。”

近年来,黄梅县通过扎实推进黄梅戏进校园等“六进”活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源头保护工程,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为黄梅戏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此外,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等演出活动,民间百余支戏迷团体共同助力,年均惠民演出超千场,让黄梅戏成为融入生活的文化名片。

借戏兴业:戏韵连山水 文旅烟火共升腾

艺术周里,“戏”与“景”被巧妙串联。舞台上,主持人不时推介精品旅游线路:“咱黄梅不只有戏,更有好山好水。白天看四祖寺、五祖寺和老祖寺,把‘灵润黄梅’看够;晚上听段黄梅调,才是地道体验!”

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心。“好戏看了,好景也没落下,这趟值了!”英山县戏迷段锦特意赶来:“早听说黄梅戏好、景也好,这几天白天去了五祖寺、四祖寺还有东山问梅村,古刹清幽得跟戏里‘禅意山水’一个样。”

据初步统计,艺术周期间,黄梅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000万元,文旅消费活力显著提升。

不止戏与景。演出中,岳家拳的刚劲、挑花的精巧、禅宗祖师传说的悠远和黄梅戏的婉转交相辉映,为游客奉上凝聚黄梅文化精髓的盛宴。当数百架无人机以天为幕,绘制出女驸马等经典黄梅戏人物形象,武汉观众李先生举着手机不停拍摄:“第一次见这么震撼的无人机表演,这夜太难忘!”

戏韵更点燃了城市的烟火气。盘龙桥畔,唱腔与叫卖声相融,黄梅县地标优品馆的“黄梅时节”品牌展上,黄梅鱼面、枸杞椒盐茶饼等特产成了“香饽饽”,店长欧琪忙得不停:“黄梅鱼面、蓝莓果干第二天就卖断货!”

本地主播“乡野八妹”把直播间搬进夜市,推介特产时哼段《采莲歌》,人气大涨;黄梅挑花非遗传承人洪利的摊位前,戏曲元素香囊、手帕供不应求,“有外地戏迷订了60个黄梅挑花香囊作伴手礼呢!”

数据印证着热度:盘龙大桥周边夜市人流量每晚均超过万人次,夜间消费占总消费额的比重达到45%,较平日提高20个百分点;汽车、家电、家装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宣传效果显著,订单量较平日提升25%以上;黄梅鱼面、荷叶茶等土特产及黄梅挑花等文创产品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销售额达十多万元。

“让观众赏戏韵、品美景、尝美食,既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也让‘戏乡福地·灵润黄梅’的魅力更深入人心。”黄梅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叫响‘戏乡福地·灵润黄梅’文旅品牌,开发更多文旅项目,促进文旅产业融合,让更多人走进黄梅、爱上黄梅。

线上线下超百万观众隔着屏幕与现场,共浸在黄梅戏的悠扬与黄梅山水的灵秀之中——这场持续七天的盛会,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戏迷朋友游在黄梅,乐在戏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黄梅“戏”引力!梅花奖得主“星光矩阵”唱响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