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8月22日电 题:山洪冲不垮的战斗堡垒——记济南市消防救援支队“7·22”莱芜山洪救援现场临时党支部
新华社记者陈国峰、邵鲁文
“我们村遭遇山洪了……”7月22日5时许,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镇石屋子村村干部紧急拨通了消防报警电话。不久后,村子信号中断,与外界失去联系。
当日0时至5时,大王庄镇遭遇强降雨天气,当地石屋子村、朱家峪村附近发生山洪灾害,不少房屋被冲毁,有人员伤亡、失联。接到警情后,莱芜区消防救援大队香山森林中队指导员范克忠、雪野消防救援站指导员贾培军等20余人组成的救援队伍,火速赶往现场。
这是一场与灾情的较量,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行至距石屋子村5公里处,山上倾泻而下的洪水阻断了进村道路。队员们手拉手组成“人链”,向受灾村挺进。“现场水流冲击力太大了,险象环生,但大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再快点’。”莱芜区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赵晖说,经过近1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抵达石屋子村,成为第一支到达受灾现场的救援力量。
一个个橙色身影的出现,仿佛筑起一道生命防线。村民刘册红说:“发生山洪后全村老百姓都担惊受怕,看到消防员来了,心里一下就踏实了。村里很多年纪大的老人,都是消防队员背出来的。”
更多救援力量向着这个小山村集结。济南市消防救援支队调派的13个消防救援站,以及重型地震救援队、重型水域救援队、战勤保障分队的共计49辆消防车、269名消防救援人员陆续赶赴现场。
济南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王永刚说,救援力量从四面八方赶到,但不少消防员此前没接触过山洪灾害,心理准备不足,加上现场救援人员较多,亟需组织协调好各支救援队伍。
“关键时刻,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济南市消防救援支队成立“7·22”莱芜山洪救援现场临时党支部。“受灾现场即战场,临时党支部也是救灾临时指挥部,既能统筹指挥,做好人员搜救和群众转移工作,也能稳定人心,提升救援人员思想的稳定性、执行任务的坚决性。”王永刚说。
重型地震救援队利用破拆设备在坍塌房屋中攻坚破障;重型水域救援队开展沿河搜寻,并在河道设置拦截网;其他重点点位安排人员拉网式搜救……在临时党支部的统筹组织下,各项救援工作高效推进。
作为增援力量,济南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二站站长曲辰带领17名消防队员,携带无齿锯、生命探测仪等装备徒步抵达石屋子村,却发现一些破拆工具在松软的泥土环境下并不奏效,很多区域只能使用铁锹、镐头等简易工具,有时甚至要徒手挖掘。
为保证救援效率,救援人员每十几分钟轮换一次,一些队员的手被玻璃、断木等锐物割破,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每个人所负的伤,都是在当天救援结束后才跟同事说起。”曲辰说。
7月22日傍晚,救援现场恢复通电,灯光照亮山谷,救援一刻不停。深夜,临时党支部主要成员仍在研讨救援方案,复盘当日救援情况、部署后续救援计划。
在这次山洪灾害中,济南市章丘区朱家峪村同样受损严重,也存在人员失联情况。要进入这个海拔超过500米的山村,需沿盘山公路翻越几重大山。临时党支部调派38名消防队员,踏着泥泞、翻越沟渠,挺进朱家峪村开展搜寻。
7月24日,随着最后一名失联人员被找到,历时近60个小时的紧张搜救任务全部结束。
临时党支部书记、济南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周升光说,临时党支部在现场指挥调度、救援分析研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前后方高效配合、各方专业救援力量紧密协同、救灾设备统一调用。“山洪之中,党组织就是冲不垮的战斗堡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