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指尖上的教育星火:一场手工坊里的师者修行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毕胜)

故事该从哪里讲起呢?

在湖北经济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走廊里,两架手工“大飞机”静静地伫立在那里,PVC管搭建的“风动力仿生兽”正随着穿堂风轻轻摆动,铁丝与电池组装的“机械爬虫”在桌面上划出细碎的声响。这里是被称为“未来制造厂”的教育试验场,一个由两位分别来自钟祥和十堰的乡村老师蒲鹏杰和薛斐共同守护的创意港湾,二十一年来,它像一颗倔强的种子,从支教生的美工社团破土而出,生长成融合艺术与科技的教育森林。

从画笔到齿轮,一场跨越二十一年的教育接力

2004年7月,灼灼骄阳之下,三百多名学子,相应政府号召,齐聚武汉,开启了到乡村学校任教,赴山乡僻地播种的岗前培训活动。那时它还只是个简陋的美工社团,支教生们握着画笔,在白色的画布上涂抹梦想,为校园情景剧制作道具,用最朴素的方式播撒美的种子。没人能想到,这个最初只为装点培训活动的小团体,会在二十年后进化成拥有飞机制造、风动力、机械三大工坊的“未来制造厂”。

十年之后的2014年夏天,一位油画专业的年轻人在新教师培训中崭露头角。他一上午就完成了支部十多张宣传画,而后又穿梭在各支部间交流改稿。次年夏天,这个曾参与江西省博物馆布展的年轻人,正式接过美工社团的接力棒,将博物馆的专业布展经验带入岗培的课堂,更带着乡村的孩子们走出教室,在绿化带里、树林间写生,“摸得着树皮的观察,要比电脑上的图片真实百倍”当年的那位“年轻人”蒲鹏杰老师如是说。

而这份教育接力的故事,在四年后的2018年夏天,迎来了一个更富想象力的转折。一位身形微胖、透着可爱的年轻人加入了团队,为这个以画笔为媒的集体,悄然注入了科技的基因。当时薛斐老师还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岗培参训学员,在制作湖北农村学校沙盘时,悄悄为模型装上了灯带。那些闪烁的光点让静态的沙盘“活”了起来,也让负责手工坊的蒲鹏杰老师眼前一亮。次年,这位擅长电路与编程的计算机老师被推荐为辅导员,他带来的不仅是科学技术,更有一种笃定的信念“农村孩子也要能玩转高科技”。

十块钱的创新,用平凡材料搭建梦想天梯

“看,这PVC管一米只要一、两块钱,时钟里拆下来的5号电池,加上玩具车马达,就能做出会动的机械爬虫。”在机械工坊里,薛老师拿起铁丝弯折着,“有的乡镇学校没有3D打印机,但总有竹子、铁丝和电池。”这些成本不足十元的装置,裹上彩纸后与商店里的玩具别无二致,却藏着最珍贵的教育密码——教育并非昂贵资源的堆砌,而是源自内心的热爱与坚持。在这里,每一块木头、每一根铁丝、每一滴胶水,都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它们见证着大家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的创造过程。这种创新,不需要昂贵的器材,不需要豪华的场地,只需要教育者的一颗热忱之心和无限想象。

风动力工坊的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失败品”:关节卡住的“风力毛毛虫”、绳索缠绕的仿生兽骨架。来自通山县的新教师余逸君在日记里记录着这些不完美的瞬间:“蒲老师说卡住的关节就像人弯不下腰,怎么能爬呢,我们才恍然大悟。”这里的辅导员老师们从不直接给出答案,只是在学员困惑时像字典般提供解答:“怎么弯管子、如何打结,创意设计都得你们自己来。”这种“字典式指导”的背后,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就像手工飞机的进化轨迹:从最初只能推动的模型,到装上三轮车底座的可移动版本,再到如今尝试飞行的进阶款。每一步尝试,都是学员从失败中汲取营养的宝贵机会。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失败品”,实则承载着大家成长的足迹,记录着他们从生疏到熟练的蜕变过程。

就像省教育厅的赵耿老师来工坊里给大家鼓劲时说的“偶尔失败了也不要紧,这一个失败我们就把它留下来,作为一个失败的证明,明年做一个类似的就不要再失败了。”这场教育接力的意义也许远不止于此:在这里是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对乡村教育的坚守与传承,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教育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梦想的点燃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乡村的孩子们搭建起一座通往未来的梦想天梯。这座天梯,虽然由平凡的材料搭建,却承载着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希望。

带着火种回乡野,让教育星火照亮乡村角落

在十堰市竹溪县实验中学里,3D打印课上的“拿破仑大炮”改变了一个男孩的轨迹。这个曾排名年级400多名的学生,因设计的大炮模型被选中打印成实物而重燃学习斗志。他与老师约定:考进前200名就能获得专属模型。虽然后来他没达到约定名次,但还是考上了县里理想的高中,薛斐老师还是让班主任转交了当初约定的那个模型。“I am so lucky, because I can meet a teacher who believed me and encouraged me.”男孩在手写的英文信里写道,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被理解的温暖。

这样的教育微光,同样闪耀在钟祥市南湖学校的校园里,蒲鹏杰老师的美术课成了留守儿童的心灵港湾。一位曾因家庭变故变得偏激的女孩,在蒲鹏杰老师的关心和引导下,她开始接触画笔,尝试着与大自然为伴,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慰藉。中考失利后,她坚持在职校学习美术,每个假期都回到小学时的母校画室练习。今年夏天,这个孩子以美术生身份考上了大学,用画笔改写了人生轨迹。

这一个个被教育火种点亮的生命故事,正是“未来制造厂”的30名老师们对本次岗培活动的期许所在“希望本次培训的1800多名新教师学员聚时是一把火,散时是漫天星辰。愿大家成为那1800多个火苗,点燃所在乡村学校孩子们的好奇之心、创新之心;鼓舞更多的乡村孩子们敢于幻想、敢于实践,走进科技、走向世界。”

2025年荆楚新教师岗前培训的活动结束了,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暮色里,手工飞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那些设计图纸上签名渐渐模糊,但教育的星火正在蔓延:在某个乡镇学校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在用竹子和旧电池,拼装属于自己的“未来号”。这架承载着梦想的飞行器,终将冲破地域的限制,载着乡村孩子的目光,飞向更广阔的世界,那是教育最美的模样,也是师者匠心最动人的注脚。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更多的教育者能够像这些“未来制造厂”的老师一样,用平凡的材料搭建起更多通往梦想的桥梁,让教育的星火在祖国乡村的大地上燎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指尖上的教育星火:一场手工坊里的师者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