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8月19日,安徽阜阳颍上县红星镇一村民发布视频称,家中老人尚未去世,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就上门要求火化。视频显示,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工作人员站在门口,家属情绪激动。
8月19日,红星镇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称,当地有“人快去世时放在地上”的习俗,工作人员当时正在进行殡葬改革政策宣传,并非要求立即火化。据介绍,当地政府依据县政府文件,每日在7个村开展入户宣传,提供免费遗体接运、火化及骨灰寄存服务。(据8月20日大象新闻)
如果工作人员只是上门宣导政策,为何家属情绪如此愤懑激烈?既然说是误解,那么误解又是如何产生的?根源往往在于方式方法的简单粗暴,违背了常理人情。工作人员在老人还在世时,上门提及火化等丧葬事宜,无异于在家属伤口上撒盐,无论出发点如何,都难以避免“冷漠”“不近人情”的观感。
中国人历来重视“慎终追远”,丧葬事宜不仅关乎个体生命尊严,也牵动着生者的情感与伦理认知。即便政策初衷是好的,在不合时宜的场景下以生硬姿态介入,就容易让群众产生被冒犯的感觉,进而从情感上抵触政策本身。这种“为了宣传而宣传”的做法,看似完成了工作指标,实则拉大了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让政策的推广因“生硬”而失去民心。
事实上,殡葬改革的初衷,本就是为了破除陋习、减轻民众负担。当地提供的免费遗体接运、火化及骨灰寄存服务,无疑是民生利好。但再好的政策,也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方式。基层工作者面对的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政策的推进不能只看到“要求”和“效率”,更应关注“理解”与“接受”。
殡葬改革事宜的宣传,应该更讲究时机和场合,至少要避开老人病重,家属焦急的时刻,语言态度也应该更温暖一些,不能只讲政策条款,也要倾听家属的实际困难;必要的时候,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去引导,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也有不少网友指出,在部分农村地区,逝者的遗体火化之后,家属依然会依照传统装棺土葬,不但没有移风易俗,节约资源,反而还增加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因此不少民众将强制火化视为劳民伤财,本身就有抵触情绪。
要破除这一困局,更需多管齐下,要打通政策链条,出台生态安葬奖励政策,规范收费标准,加强市场监管以减轻负担;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基层殡仪馆条件,提升服务质量。对于火化后继续装棺土葬的行为加强规范引导,避免改革流于形式。发挥基层组织作用,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广泛宣传殡葬改革意义,普及科学文明丧葬观念。
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民众的长远幸福,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指标。唯有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多顾及传统习俗中的情感寄托,让群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与便利,才能消解群众的抵触情绪,让政策更平稳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