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这份直指“痛点”的文件,不仅是整治形式主义的雷霆之举,更是激发基层活力的制度性变革。当层层加码的报表、名目繁多的检查、流于痕迹的考核被逐一规范,基层干部肩上的无形枷锁正在松动。我们期待,这场减负东风能真正吹皱基层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让担当实干的活力竞相迸发。
减负先要“减虚”,破除重“痕”轻“绩”的迷思。形式主义之所以顽固,在于其常与“政治正确”绑定,用材料的厚度、会议的频次、台账的完整性替代实际工作的成效。有的街道一年接收文件超千份,干部熬夜补材料成为常态;有的社区迎检任务密集,挂牌子、填表格挤占了服务群众的时间。《若干规定》直指此类沉疴,不仅量化约束发文开会、督查检查的频次规模,更强调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扭转“用形式主义落实工作”的错误逻辑,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让那些在田间地头解难题、在街头巷尾听民声的干部得褒奖、受重用,彻底铲除“材料出政绩”的生存土壤。
减负重在“赋能”,把时间还给基层、让服务贴近群众。基层负担重的本质,是有限的行政资源被无效消耗,导致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梗阻频发。减负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通过优化机制做乘法——减去冗余环节,赋能服务效能。近日,全国3.8万个乡镇街道的履职事项清单编制工作已全部完成,彻底厘清了职责边界,从制度层面让基层干部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减负的真谛在于让干部从“围着台账转”变为“围着群众转”。当干部不再忙于陪会、迎检、写材料,才有精力走进百姓家中问冷暖,坐在炕头听民声,才能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
减负贵在“激活”,让基层成为创新治理的沃土。形式主义束缚的不仅是时间精力,更是基层干部的创新锐气。《若干规定》中“规范督查检查考核”“防止重复建章立制”等要求,实质上是为基层松绑解缚、鼓励探索的重要信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存在“舆论洁癖症”、“信访恐惧症”,视群众监督和正常诉求为洪水猛兽,这种回避矛盾、掩盖问题的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与减负增效的目标背道而驰。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板,最有效的方案往往诞生于一线的实践创造。浙江“枫桥经验”历久弥新,依靠的是群众智慧的持续迭代;武汉市江汉区创新推行“楼宇经济服务专员”制度,通过党建搭台聚合街道和职能部门优势资源,达到建立一支队伍、办好多件实事的目的,源于基层党组织引领的大胆实践,减负就是要给这样的创新留出空间,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基层干部在政策框架内大胆试、勇敢闯,把改革的“试验田”深耕成“高产田”,让基层治理的“微创新”汇聚成国家治理的“大智慧”。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更是政策效果的试金石。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需要上级机关勇于削权、简政、放活,更需要基层干部主动作为、实干担当。当减负东风拂过田野乡间,我们期待看到的是更多干部轻装上阵的身影,是百姓身边可知可感的变化,是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涌动的蓬勃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冷连勋(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