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发挥东西、陆海和南北互济形态中的枢纽功能 谋深做实服务强国复兴的大事要事

8月15日傍晚,从500米高空聚焦华中最高楼绿地中心,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繁荣与辉煌尽收眼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张杰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新时代新征程湖北发展最重大的使命责任。

理解这个最重大的使命责任,需要深刻认识湖北在推动我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促进我国东中西区域均衡发展格局中的核心价值,在构建我国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中的突出功能。

[ 关于“互济”的那些事 ]

东数西算

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

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西气东输

我国天然气一次管输能力

突破4000亿立方米

西电东送

纵横中国的

能源“闪送”工程

南水北调

国家水网的

主骨架和大动脉

“重要战略支点”赋予了湖北

超越自身的重要任务

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关乎我国高质量发展整体战略全局的重要一环。

从空中俯瞰,中部六省就像一道挺起的“脊梁”,静卧在江河之间。看地理方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全局意义。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继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之后,我国实施的又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地理区域、历史文化传统差异较大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形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由这四大区域板块来共同支撑和承担。从提出次序的内在逻辑来看,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不仅是着眼于中部区域板块全面崛起的国家战略,更赋予了中部地区在促进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西部大开发这两大战略链接和贯通中的重要枢纽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历史使命,有着丰富和多层次的战略内涵。其中,“重要战略支点”中的“战略”含义值得深入思考。这赋予了湖北超越自身、立足中部地区,担当起链接和支撑我国东中西部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不仅要求湖北依靠主动构建自身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来支撑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还要求湖北成为链接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相对不发达地区的重要地理区域通道和核心枢纽。

2024年湖北GDP突破6万亿元,在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板块中,河南和湖北联手处于领头地位,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更加重要。湖北在遭受疫情冲击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快速恢复力和经济产业发展韧性,不仅推动了中部地区在“十四五”时期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和地区影响力持续强化,更使得湖北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极为耀眼、极具活力、极具支撑力的省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从全国战略高度,看到了湖北在遭遇重大冲击时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度、恢复力,在实现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任务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从而赋予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重任。这个重任,不是湖北一域之事,而是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事要事,连通湖北链接东中西部区域板块的关键枢纽功能,以及在贯通长江经济带区域板块中的核心枢纽功能。

在经济循环“东西互济”中夯实基础

经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循环系统,经济循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经济实践来看,经济活动依托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良性循环。经济循环顺畅,就会带来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福祉的增进,进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经济循环不畅,就会产生卡点、堵点,进而带来各种问题。

历史上,区域地理特征是导致中国经济东强西弱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区域发展是从沿海起步先行的,我们的主要家当都摆在沿海一带,随着时代发展,国家战略已行至向纵深腹地梯度推进的新历史阶段,经济循环“东西互济”大跨度、大纵深的形态特征日益明显。

在这样一种形态中,湖北正好处于东部和西部产业和产业链分工协作及产业有序梯度转移的地理中心,处于东部和西部各种交通大通道和物流体系的枢纽节点,是科技创新、金融资本、人口人才、数据要素等关键要素东西贯通流动的重要部位。发挥好湖北在东中西区域之间的产业和产业链、交通物流、创新流资金流人才流等方面的关键链接和贯通枢纽功能,能为我国促进东中西区域协同发展、均衡发展、分工发展的新格局注入支撑力量。

2024年湖北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在中西部地区的领先优势和竞争优势愈加凸显,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水平处于中西部区域的强势地位。湖北已经初步发展成为拥有“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机制的重要基地,发展成为拥有“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机制的重要基地。在打造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策源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促进产业创新、产业和产业链市场竞争优势转换方面,推动中西部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推动东中西部地区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和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方面,湖北也取得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这就奠定和夯实了湖北在我国经济循环“东西互济”中发挥枢纽功能的基础条件。

在开放格局“陆海互济”中当好桥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大空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我国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深化对外开放战略举措,经历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过程,从沿海延伸至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深入实施,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推进,我国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开放质量实现新提升,开放平台取得新突破。

随着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国际海运通道和国际航空线路等一系列新型和一体化衔接的标志性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和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前沿逐步转向了广大西部省份地区。比如,成都和重庆利用中欧班列转换为我国的重要进出口基地,云南、广西、贵州也转化为促进我国融入东南亚和南亚一体化市场的前沿开放阵地,新疆、甘肃、陕西更是演变为我国融入阿拉伯国家和中东大市场的主要对接地区,这就为我国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实基础,为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创造了重大机遇。

带有鲜明的“陆海互济”特征的开放格局,为我国从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统筹资源和市场开拓了新空间,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加快塑造。在这样一种形态中,湖北处于链接我国传统东部出口基地和新兴西部出口基地之间,在利用海路航道出口和利用陆路大通道出口之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成为推动我国开放格局“陆海互济”的核心枢纽上具备巨大潜力。

在江河战略“南北互济”中挑好担子

今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对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作出全面部署。

水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水资源的承载空间和协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是我国长治久安所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

就自然地理条件的现实情况而言,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是我国的基本水情。把南方的水调入北方,曾是一代代中国人的夙愿。从大的方面讲,我们党俯瞰神州大地、审视地理经纬、洞察发展问题、整理山河脉络的探索与实践,正是在从解决“北缺南丰”到促进“南北互济”的过程中不断走向纵深的。如今的“江河战略”思虑和谋划的不只是一条江、一条河,更是在过去长期坚持和奋斗的基础上,着眼和着力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全面沟通了长、黄、淮、海四大流域,初步构筑了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网络体系,尤其是改变了我国广大北方地区供水用水格局,全局性优化了我国南北区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有效促进了北方区域水资源、人口、产业协调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当前,起点为湖北丹江口水库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成为解决我国北方区域板块供水用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立足水资源的南北互济,为南北经济大循环的畅通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经济产业优势,有力支撑了沿线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增长,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了我国北方地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大计,“大国重器”的价值越来越凸显。

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关键一跃

我国经济循环“东西互济”的形态,赋予了湖北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基础性功能地位,强化了湖北在全国产业和产业链循环大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位置,拓展了湖北高科技产品、旅游文化产品、特色优势产品在全国市场中的地域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优势。

我国开放格局“陆海互济”的形态,不仅是湖北加快构建全球高科技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研发生产销售重要基地的重要时代背景,也是湖北武汉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实践场景,是支撑湖北内外双向开放、集聚全球要素资源的重要依托。

我国江河战略“南北互济”的形态,拉近了北方区域尤其是首都人民和湖北人民之间的距离感、加深了双方的亲近感,为湖北和京津冀区域之间联合开展科技创新、高精尖产业、高端研发人才等领域的双向流动和全面交流合作,提供了文化价值认同层面的全面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湖北主动谋划和推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全面推进产业倍增战略、切实提升内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等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深刻认识自身在三种“互济”形态中的枢纽功能,体现了湖北在牢记殷殷嘱托中进一步扩展视野、明晰行动路径的担当作为。湖北需要进一步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关键一跃,用脚踏实地的实践来托举枢纽功能的发挥。

持续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战略支点的自主创新能级和层级不断提升。全力做大做强具有湖北特色优势的科技力量矩阵,滚动推进“61020”全链条攻关,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北斗七星式”成果转化体系。加快构建湖北区域内的“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推动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主导、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让中部地区的创新强省、自主创新高地地位更具显示度。

全面推进产业倍增战略,不断完善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体系主导的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三线并进”优化产业结构、“链群协同”壮大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和产业链竞争层次,促进“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五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全面升级,全面促进全省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迈进,让中部地区的制造强省、制造大省地位更加稳固。

切实推进内外开放新格局,让作为战略支点的内陆开放高地优势愈发显著。持续夯实和完善“大交通、大网络、大系统”区域优势,加快建设铁水公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以“短期应对、中期拓新、长期转型”策略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制度型开放,推动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联通世界的全面开放格局加快形成,让支点的开放辐射力不断提升,助力中部地区前沿开放、制度开放、全面开放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制图:徐云 杜宇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发挥东西、陆海和南北互济形态中的枢纽功能 谋深做实服务强国复兴的大事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