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荆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姜桂峰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参加“聚力支点建设 筑牢健康根基”访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莉
通讯员 张慜鋆 李轩
“左手抬不起来了!”7月22日清晨,荆州市监利市汴河镇63岁的陈爷爷突发卒中,120送医后,镇卫生院19分钟完成入院到溶栓流程。如今他已能正常散步,常念叨:“没想到在乡里医院就能捡回一条命。”
这样的“生命奇迹”,正在荆州各乡镇卫生院不断上演。近年来,荆州以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为突破口,构建起覆盖市、乡、村三级救治网络,让急症救治技术扎根基层。8月14日,荆州市卫健委主任姜桂峰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分享为千万家庭筑牢“家门口的生命防线”的探索与实践。
织网
从“零的突破”到“千例标杆”
思:基层救治能力薄弱,如何避免急症患者“舍近求远”,让黄金时间白白流失?
行:2022年前,沙市区岑河中心卫生院从未开展过脑卒中溶栓治疗。70岁的杨婆婆发病时,家属最初坚持要往市区医院送。“当时路程要40分钟,赶到市级医院可能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该卫生院负责人回忆,医护团队一边安抚家属,一边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联系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最终在家门口完成了沙市区乡镇首例脑卒中溶栓手术。
这样“零的突破”,在荆州并非个例。目前,全市县域内医疗机构已累计完成静脉溶栓1293例。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挽救的生命和家庭,是基层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飞跃。
支撑这些突破的,是荆州市精心织就的“生命防护网”。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94家基层胸痛救治单元、98家基层卒中防治站、83家基层心律失常防治单元,其中75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三站合一”,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救命点”。
姜桂峰说,荆州对基层救治网络进行系统性重构,形成“市级专病中心指导、基层防治站处置、村卫生室预警”的闭环,通过三级网络建设,患者在乡镇卫生院就能得到规范救治,“就像在每个乡镇都安了个‘心脏急救站’,让生命抢救在第一时间启动。”
提速
从“设备短缺”到“心电一张网”
思:基层硬件跟不上、诊断效率低,生命耽误不起。
行:“叮!”监利市尺八中心卫生院值班医生的电脑屏幕弹出提示,刚刚上传的一份心电图被荆州市心电诊断中心标记为“危急”。她立即联系患者,安排紧急转诊——这个过程只用了8分钟。
这样的高效响应,得益于荆州市建成的“心电一张网”。每时每刻,市级心电诊断中心都会有一位医生24小时值班,确保基层上传的心电图10分钟内完成诊断并回复。截至目前,该网络累计上传心电图14万余份,识别危急心电图1240份。这个一端连着优质医疗,另一端通达全市的系统,成功救治危重患者超1000人。
“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更多生命才有希望!”姜桂峰说,现在通过网络,市级专家“隔空把脉”,患者不用跑路,诊断结果立等可取。
硬件升级是基层提速的基础。荆州市争取财政支持,为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配齐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等设备,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CT设备全覆盖,移动医疗服务车和智能健康包更是把筛查服务送到了村民家门口。
软件赋能让技术扎根基层。荆州市组织市级专家深入基层开展巡讲200余场,重点培训心肺复苏、除颤仪使用等急救技能,覆盖医护人员3000多人次。医共体专家定期下沉带教,通过病例讨论、实操演练,基层医护人员技术越来越扎实。
聚力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思:基层医院各自为战,转诊流程繁琐,难以形成救治合力。
行:“先救人,后付费!”去年冬天,江陵县郝穴镇一位老人突发心梗,医护人员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边抢救边联系家属,最终成功为老人实施溶栓治疗,转危为安。
这样的绿色通道,源于荆州市推行的“先救治后付费”机制,心脑血管急症患者无需先缴费,可直接接受检查和治疗,检查结果全市互认,避免重复检查。“对急症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不能让费用成为抢救的障碍。”姜桂峰说。
机制创新不止于此。荆州市制定专门实施方案,成立基层心脑血管疾病一体化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从筛查、诊断到治疗、转诊全流程规范。在筛查环节,35岁以上人群首诊必测血压血糖,将筛查融入日常诊疗;在转诊环节,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机制,基层遇到复杂病例可直接对接市级专家远程会诊,需要转诊的患者由医共体牵头医院全程衔接。洪湖市沙口镇中心卫生院一位急性心梗患者在该院完成溶栓后,通过医共体绿色通道直接转至上级医院做PCI手术。
在姜桂峰看来,心脑血管疾病“防”比“治”更重要。荆州市将基本公卫普遍性筛查与医疗机构机会性筛查相结合,2024年完成筛查259.8万人次,2025年截至7月已完成筛查220.9万人次。通过筛查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
如今的荆州,正计划进一步织密防治网——再建12家卒中防治站、15家胸痛救治单元、26家心律失常防治单元、78家慢阻肺防治站,让更多基层医疗机构具备急症救治能力。从城市到乡村,从医院到社区,一张守护生命的网络正在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