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妇产科手术室传来清亮的啼哭声,这场持续近两个月的跨学科生命救援,以母婴平安的圆满结局画上句号。
36岁危重结核孕妇李女士在经历气管插管、多器官受累、双胎妊娠高危等生死考验后,通过医院多学科团队的精准决策与全力救治,顺利诞下一对健康男婴。
李女士的孕程从一开始就充满挑战。作为高龄初产妇,她曾因两次宫外孕切除右侧输卵管,多年未能自然受孕,2024年12月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成功怀上双胎。然而,今年3月起,无明显诱因的反复发热打破了平静,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咳嗽、纳差等症状接踵而至,短短两个月内,她迅速进展成“不能行走、无法平卧”的危重状态。
今年6月,李女士被诊断为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Xpert结核分枝杆菌检测证实为肺结核,当日即行气管插管抢救,病情告危。之后,她被紧急转入公卫中心结核科。
入院时,患者处于气管插管镇静状态,双肺满布干湿啰音,除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外,还合并结缔组织病、甲亢、双胎妊娠(孕26周+5天)等多重基础疾病,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进一步加剧了救治难度。
面对这一罕见复杂病例,公卫中心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院领导、产安办、结核科等多部门联动,先后组织全院及外院专家开展多次会诊,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病情初步稳定后,新的危机接踵而至:7月12日起,李女士出现频繁呕吐导致口服药物吸收障碍;7月18日,孕32周+4天的她再次转入妇产科,此时已出现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等迹象。
“继续妊娠可能加剧母体负担,但终止妊娠的时机选择同样关键。”市公卫中心妇产科主任刘敏回忆,考虑到患者系通过辅助生殖技术艰难受孕,且此次妊娠几乎是其成为母亲的唯一机会,经多科室反复论证并邀请市级产科学科带头人徐先明教授指导,最终决定采取“密切观察、不主动干预”的策略,同时,密切监测胎心,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7月底,在各方协作和配合下,体重1485克的哥哥率先娩出,1分钟后,体重1680克的弟弟紧随其后。两个新生儿Apgar评分均达9-10分,远超术前预期。
手术全程顺利,出血量仅300毫升,患者生命体征始终平稳。术后,医疗团队继续实施抗结核治疗,并加强产科术后管理,通过解痉、降压及宫缩促进治疗,患者于术后第七天顺利出院。
“这位患者的成功救治,是上海市危重孕产妇救治网络高效运转的生动例证。”刘敏表示,从患者转入市公卫中心那一刻起,市卫健委、妇保所、产安办便全程介入,整合优质医疗资源,确保每个救治环节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