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何良军在武汉调研基层党建工作时强调,要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为加快建成支点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这一论述为武汉市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明确了“答题方向”。当前,随着城市空间形态日益复杂多元,如何破解资源碎片化、服务供需错配等治理难题,成为检验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在武汉中心城区,一项创新实践正在给出答案——通过构建党建引领下的“楼商居”融合治理格局,让商务楼宇与居民社区从“物理相邻”走向“化学相融”,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生动样本。
以组织重构破解治理碎片化难题,构建共建共治新格局。面对城市治理中普遍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九龙治水”困局,关键在于构建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新华街道创新性地将垂直的楼宇党建与平面的社区党建有机融合,建立了立体化、网络化的党组织联建共建机制,以街道党工委为统领,社区党组织为基础,楼宇企业、商圈商户等“两企三新”党组织为补充,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通过组建楼宇理事会、商户联盟等自治平台,推行“楼事楼议、楼事楼决”的协商机制,市场主体从基层治理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打破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以党组织为纽带,构建弹性包容的治理共同体,让各类主体都能在基层治理的“一盘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提供制度保障。
以资源整合提升服务供给效能,打造共享共赢新生态。在城市中心区域,治理资源的分散低效往往导致“一边闲置、一边紧缺”的尴尬局面,这也是制约基层治理的普遍瓶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需要创新共享机制,以党建引领资源高效配置的良性循环,才能有效破解困境。新华街道在治理实践中系统盘活各类闲置空间,将楼宇企业的闲置空间、商圈商户的活动场地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打造江城驿站、共享空间等多功能服务阵地。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强化市场力量参与,引入知名商超供应链资源打造中百大厨房项目,采用“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居民付一点”的模式,满足楼宇白领和新就业群体高品质便利就餐需求,推动了政企社资源高效流动。基层治理要善于运用市场化、社会化手段,通过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创新合作模式,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以精准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培育融合共荣新文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体现在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和满足上。新华街道“楼商居”融合治理实践凸显了需求导向的重要性,从解决白领子女托管问题的“四点半”课堂,到兼顾老少需求的“社区食堂”;从满足文化需求的“白领夜校”,到促进邻里融合的“精武市集”,这些创新实践都体现了服务供给从“粗放式”向“精准化”的转变。更可贵的是,通过培育社区文化品牌,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构筑了居民的精神家园,增强了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文化培育的服务模式,让不同群体在共同家园中实现了价值共鸣、情感共融,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持久活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精准服务的关键在于细分需求、分类施策,既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满足“好不好”的期待。唯有将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真正实现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治理转型。
“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正是以“绣花功夫”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超大城市治理的“时代答卷”既要有制度创新的力度,更要有人文关怀的温度,唯有以“枝叶关情”的初心和“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将群众需求的“细线”穿入治理创新的“针眼”,方能织就宜居宜业的“城市锦缎”。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康煜(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新华街道)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