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楚天评】东湖评论:“烤”题要用“凉”策破

今夏热浪席卷全国,湖北多地体感温度突破42摄氏度,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高温阻击战”悄然打响。高温环境会引发多种健康危机,热射病致死率超50%,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随气温每升1摄氏度增加2.1%,当极端天气从自然现象上升为公共健康威胁,湖北各地以创新与温情交出了“破题答卷”。

市民纳凉,小空间里的大关怀。当街面热得蒸腾起层层白气,湖北多地正将城市角落转化为清凉驿站,为市民、快递员、环卫工等提供免费休憩点。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敞开大门,化身“文化绿荫”,举办文化活动,让市民避暑之余尽享文化滋养。视角转向城市的建设者,宜昌公交集团纳凉公交开进工地,新能源空调车秒变工友“午休宿舍”。车厢内温度计定格在26摄氏度,与车外37摄氏度体感温度形成鲜明对比。除了纳凉,还能提供剪发、手机充电等公益便民服务,车内还配备了饮用水、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纳凉物资。工人们端着饭碗自觉在桥洞下吃完才上车,还说到“咱不能把车厢弄脏了”,这份体谅与关怀形成双向奔赴。

七月以来,湖北、陕西、青海等省总工会密集发布《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为劳动者筑起“政策遮阳伞”,当日最高温达40摄氏度时,所有露天作业必须停止;37摄氏度至40摄氏度区间,劳动者单日户外劳作不得超过6小时。各地持续提升高温劳动保护政策的知晓度和执行力,全力筑牢劳动者高温作业权益保障防线。

民生守护,科技创新的力量。热浪考验着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湖北省枣阳市七方镇地表超50摄氏度,供电员工身穿绝缘服登高作业。与以往不同,绝缘服里面有国网襄阳供电公司研发的智能降温背心——内置循环水管的“小空调”,有效缓解了绝缘服内高温。农田里,科技成为“抗旱先锋”,湖北农技部门推广“昼灌夜排”技术,再生稻田保持8厘米深水层,如同给水稻戴上“降温头盔”。

从工地纳凉公交的引擎声,到绝缘服里的循环水管;从农田里的精准灌溉,到政策条款的刚性落实。这些“凉策”背后,是技术革新与制度关怀的双重破题,它们源于政府的前瞻、企业的创新、个体的坚持,最终沉淀为一种集体应对的智慧。当极端高温渐成常态,这份由共情与理性熔铸的“凉策”经验,正是我们穿越时代“烤”验的底气。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澳琳(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楚天评】东湖评论:“烤”题要用“凉”策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