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极目锐评丨打车送脑出血父亲就医被取消订单,急救的担子不能全压在网约车上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此前,江西吉安杨先生的父亲突发疾病,120急救车大概需要十几分钟赶到,于是他下单网约车,与母亲将昏迷父亲抬到轮椅上,准备下电梯时接到司机电话,告知对方是个病人需稍等,下了楼后却找不到司机,也打不通电话,打开订单才发现司机已取消订单。

杨先生随即拨打120,老人被送到医院后确诊脑出血,经开颅手术后仍处于瘫痪和失语状态。杨先生认为司机突然取消订单延误了治疗,应当赔偿。

平台客服称,涉事司机到达时间是10点12分,取消订单的时间是10点18分,等待6分钟后取消符合标准,且此前未被明确告知接送的是危重病人,将记录司机行为,但无法给予乘客更高补偿。(据8月5日荔枝新闻)

从法律层面看,网约车司机的行为确实存在争议。据《民法典》规定,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对旅客突发疾病负有尽力救助的义务。但网约车订单本质上是一种“预约服务”,且乘客还没上车,司机的拒绝行为是否属于“运输过程中”也不确定,责任边界也变得模糊。平台规则允许司机在等待超时后取消订单,这种规则平常来看是合理的,但是遇到紧急情况,“一刀切”的“只等5分钟”是不是有些太僵硬了?平台的规则是否需要为特殊情况预留一些弹性空间?

大部分网友都认为,网约车司机在不知道病人危重程度的情况下取消订单,虽然显得缺乏爱心和耐心,但也情有可原。毕竟,网约车并非急救车,没有专业的急救设备和救治能力。若因运送危重病人途中出现问题,司机难以承担责任;也有人呼吁平台出台规则,在保障司机免责的前提下鼓励善意施救。这种矛盾的本质,是非专业的力量是否需要承担专业急救的义务。

事实上,承运者的救助义务在法律上有明确边界,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如运输过程中及时送医、呼叫医护人员、联系急救设备,在专业人员到达前,力所能及地配合实施急救措施等。强求网约车司机承担专业急救责任,既不现实也不公平,更不安全。

追究这一事件的根由,其实是公众对于120急救系统存在认知偏差。家属因为120到达需要时间较长,心急如焚,转而寻求看似更快的网约车。但其实,120急救比网约车更为专业,调度员能根据家属提供的病情信息,进行分级调度,优先派遣最近车辆,并提前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车上还有必要的急救设备,可将“院前急救+院内衔接”结合起来,远比网约车运送更为高效。所以说,专业的事情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这一事件更多地暴露出急救资源分布不均,尚有不足,急救网络仍有待完善的问题。对于急性脑卒中这样突发的严重疾病,抢救必须争分夺秒,但在一些城乡接合部、偏远地区,救护车抵达所需时间较长,有时容易错过“黄金抢救期”。

急救的责任不能也不可能全指望网约车,要避免类似悲剧再度发生,让需要急救的人得到更快更好的救援,必须织牢织密急救网络。一方面,要加大对急救资源的投入,提高急救车的数量和覆盖范围,缩短响应时间;另一方面,要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同时,可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急救服务体系,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急救服务,在社区建立急救互助志愿小组等,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急救格局,让每一个生命在危急时刻都能获得最及时、最专业的救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极目锐评丨打车送脑出血父亲就医被取消订单,急救的担子不能全压在网约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