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把“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当作核心命题,这传递出了一个十分鲜明的导向——当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比拼城市规模大小,转变为比拼城市品质高低。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基层治理的效能起着决定性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制度设计的蓝图能不能突破高楼大厦的阻隔,真正变成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获得感。
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绝非机械的执行末梢,而是大城善治的关键枢纽。譬如,上海市徐汇区探索“生活盒子”集成服务模式,将食堂、理发店等便民服务送进社区;成都市武侯区创新“共享奶奶”互助项目,有效缓解双职工家庭托育难题;武汉市武昌区建成全省首个智慧小哥公寓,切实解决外卖小哥“安居难”……“治大国若烹小鲜”,基层治理亦是如此,需拿捏好分寸、把握好火候。这些鲜活的实践反复证明,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里,写在街头巷尾的温情中。它不是冰冷的条文和刻板的执行,而是用心去感受群众的需求,用情去化解生活的难题,用智去创新治理的方式。只有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毕竟,人民满意,就是丈量治理成效的最精准的标尺,也是基层治理不断追求的目标和永恒的价值取向。
党建引领,铸就治理“主心骨”。在武汉市武昌区华锦社区的“流水席议事会”,党员群众围坐协商早已融入日常;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街道的“红茶议事会”,月复一月架起民意直通车。这些生动实践印证着,党组织是凝聚共识、破解难题的“主心骨”。基层治理,根基在党组织。要通过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体系,织密组织网络,让党的触角延伸至基层每个角落;打造“党群服务驿站”“邻里客厅”等阵地,搭建起党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如此,方能把党的组织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党组织成为解锁善治之门的当之无愧“金钥匙”,绘就基层治理的崭新篇章,让人民群众在党建引领下共享治理成果,收获更多幸福与安宁。
民呼我应,织密服务“暖心网”。“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武汉市武昌区系统布局建设百余个“暖新”场景;深圳市龙岗区打造“暖蜂一条街”,让快递小哥有了歇脚充电的温馨港湾。这些温馨的场景反映出城市发展既需要万丈高楼的“天际线”,更离不开呵护人间烟火的“地平线”。当城市的治理既保有刚性的力度,又充满柔性的温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便自然浸润着人文关怀。可以欣喜地看到,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服务正加速将“民生清单”转化为居民手中沉甸甸的“幸福账单”。
创新赋能,激活治理“新引擎”。这是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武汉市武昌区深化“民呼我应”改革,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群众诉求“一呼即应”;苏州工业园区精准运用数字孪生技术破解停车难题。这些创新实践启示我们,治理现代化不是冰冷的科技竞赛,而是科技与民生的双向奔赴。智慧治理平台如同城市的“神经网络”,让政策指令精准触达、民情民意顺畅上传,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正在科技的支撑下越绘越大。
人民城市建设的答案,书写在孩童无忧无虑的笑脸上,体现在创业者“一窗通办”的便捷中,融汇在幸福食堂热气腾腾的饭菜里。从智能政务的“数据跑路”到老旧小区的“焕然一新”,从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到不打烊的“24小时暖心驿站”,让我们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织就基层治理的经纬,用真情实意,浇灌人民城市之花。最终,政策的力度、民生的温度、改革的深度,都将凝结为居民群众推开家门时的会心一笑,共同绘就出人民城市最美的风景线。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迪(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