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工作是落实党和国家政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的“神经末梢”。近期笔者调研发现,在落实基层减负政策的过程中,存在“只做不说”的隐形加码和“只说不做”的虚假落实,这些苗头必须警惕。
“只做不说”,实为明减暗增的逆向异化。上级部门虽在文件层面三令五申精简流程,实际工作中却沿袭“文山会海”的惯性思维。上级强调“结果导向”,基层仍然习惯“过程留痕”,督察考核时又进行“痕迹漂白”。比如,在宣传劝导秸秆禁烧过程中,他们自己一定要拍含有定位水印的照片,以防后期追责。
“只说不做”,追求数字报表的漂亮,注重场面表面的热闹,实际上工作落实在打空转。“减负口号震天响,干部依旧连轴转。”基层干部左手刚放下纸质报表,右手又不得不点开微信工作群回复收到。
无论是“只做不说”,还是“只说不做”,都是形式主义作祟。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基层减负如果只顾“面子”,那就要失了“里子”,最终掉了“底子”。
“说”和“做”两张皮的现象,说明基层减负道阻且长,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基层减负,是给基层干部“松绑”,基层干部当以“减负不减责”的担当破局。要善作“减法”:摒弃迎检留痕的套路,砍掉层层加码的冗余;更要做实“加法”:把省出来的时间用于走访入户,把更多精力用到干实事上。要主动作为,深刻认识到有“为”才有“位”;要干字当头,把党中央的惠民政策送到田间地头。要脚踏实地,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头;要求真务实,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暖心小事。
不要“只做不说”“只说不做”,要“先做后说”“说到做到”才行。正所谓,只有基层干部身上的泥点子多了,老百姓才会有致富增收的金点子,乡村才能育出好苗子,结出好果子。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涛(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