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郸 通讯员 潘焱 李斌
采样现场,无人机掠过唐白河流域,精准捕捉水华踪迹;实验室里,一组组“真、准、全、快、新”的数据实时跃动,为环境质量研判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襄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襄阳监测中心)充分发挥环境监测“耳目”和“哨兵”作用,加速数智化转型,为护航美丽湖北提供坚实的监测力量。该中心荣获第三届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团体一等奖,获评2024年国家环境监测网实验室能力考核优秀单位。
2024年6月,襄阳监测中心参加2024年第三届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荣获团体一等奖。
能采样、会分析、懂质控,人人都是“多面手”
监测一室副主任吴中华,日常深耕水、气自动化各类监测数据,也是空气预报、污染源解析研究等领域的行家里手。监测三室干部张功能,主业专攻实验室仪器分析,干起现场采样同样专业利落。在襄阳监测中心,这样“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比比皆是。
“我们打通科室壁垒,培养了一批懂采样、懂分析、懂质控的综合复合型人才。”办公室主任胡青锋介绍,该中心每月组织一次业务集中培训,从理论前沿到实操技巧,为干部素质提升持续赋能。
2024年8月5日,襄阳监测中心配合省环科院开展汉江流域(襄阳段)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新污染物样品采集。
1998年出生的张书浩,去年参加第三届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比武时,还是个青涩小将。备赛期间,他与队友逐字钻研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到企业实地观摩,最终夺得个人三等奖,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作为省生态环境厅驻襄阳监测机构,该中心更以高度的责任感,助力夯实基层监测能力。质量室主任郑文牵头组建质量帮扶小组,深入7个县(市、区)开展面对面指导,帮助解决县级监测站的日常难题。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效率提升50%
当下,襄阳监测中心正加速数智化转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已涵盖123个国控、省控监测点位,全面覆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关键要素。
“唐白河流域入汉江段,可能有水华状态发生。”7月28日早7时,综合室干部王洋从省环境监测中心卫星遥感反演图上捕捉到这一迹象。她迅速联动监测二室副主任郭超奔赴现场,用无人机勘察全貌,完成pH、溶解氧等指标监测,12点多就形成预警报告报送相关单位,较以往提升工作效率50%以上,精确度也大幅提高。
襄阳监测中心与襄阳市气象台建立联合空气质量预报机制。
监测一室每日承担着襄阳市48个水、气、声自动站的数据审核任务,仅今年上半年,就上报了空气质量数据200多万组,联合气象台发布空气质量预报181份,为当地环境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科研项目,是监测实力的“试金石”。在监测三室主任罗德伟的带领下,今年中心首次参与国家总站组织的新污染物方法验证工作。围绕污染物“微塑料”,联合湖北文理学院开展研究,相关文章已被《环境科学》期刊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