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观舆丨吃瓜群众与看瓜经济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首席舆情分析师 颜 陈

“吃瓜群众”与“看瓜经济”的兴起,是互联网时代社会心态、传播生态与商业逻辑交织的必然结果。前者勾勒出大众围观公共事件的集体画像,后者则揭示了这种围观行为被商业化、流量化的经济链条,二者相互催化,共同塑造着当下的网络舆论景观。

“吃瓜群众”的群体特征,本质上是现代社会个体焦虑与社交需求的投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吃瓜”的行为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心理动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对他人的私人领域、公共事件的细节产生天然好奇——这种好奇并非单纯的窥探欲,更包含着对“公平正义”等主流价值的隐性追问,以及通过围观获得群体归属感的心理需求。网络的匿名性进一步放大了“屏幕前的安全感”:一个普通网民或许在现实中沉默寡言,但在“吃瓜”时却能通过评论、转发、表情包互动,快速融入集体讨论,甚至通过“站队”“吐槽”释放积压的情绪。这种低成本、低风险的参与感,让“吃瓜”成为大众消解压力的日常方式,也让“吃瓜群众”从一个调侃性的标签,演变为覆盖各年龄、各阶层的广泛群体。

而“看瓜经济”的内核,是流量变现的商业逻辑对大众注意力的精准捕捉。当“吃瓜”成为全民行为,其背后的注意力资源便具备了经济价值:自媒体靠抢先发布“瓜”的细节、解读“瓜”的内幕吸引粉丝,再通过带货、软文实现变现;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将热点事件(议题)推送给“吃瓜群众”,以高点击量换取广告收入;品牌方则擅长“蹭热点”,将产品与热门事件(议题)绑定,借“吃瓜”的热度提升销量。更隐蔽的是,一些机构甚至会刻意制造“瓜”的素材,通过策划争议性话题、曝光“内幕”等方式引爆舆论,再收割流量红利,形成“造瓜、吃瓜、变现”一条龙的完整链条。

从早期的“吃瓜群众”一词,衍生出如今全民参与的“看瓜经济”,背后涉及复杂的社会心态、舆论环境、网民心理及传播规律,对网络综合治理也提出了诸多新挑战。一方面,“吃瓜”确实为公众提供了参与公共讨论的入口,促进信息的广泛传播与多元观点的碰撞。许多社会问题,最初正是以“瓜”的形式进入公众视野,比如职场霸凌、食品安全等,通过“吃瓜群众”的持续关注,最终才推动问题解决;另一方面,热点事件频发导致舆论失焦现象日益严重,舆论场的浅表化讨论正成为公共议题解决的隐形阻碍。多数声音停留在情绪宣泄、标签化评判或碎片化调侃,不仅让问题核心被喧嚣淹没,更消耗着本可用于推动社会改变的公共资源,形成“讨论热烈却毫无进展”的治理空转。

更值得警惕的是,“看瓜经济”对流量的追逐,可能催生“造瓜”乱象。当前,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已然成为“吃瓜”的前沿阵地。某些议题因其高互动、高争议性,被算法优先推荐,形成“主流假象”,从而对其他议题形成事实上的压制。但是,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更具理性或正义,而是因为它们携带更强的情绪动员力、道德正当性或身份认同张力。尤其在一些涉及公平公正的热点事件(议题)中,公众的同情心被激发,情绪化言论大量涌现,使舆论偏离事件本身,影响对事件真相的探寻。为了制造热点,一些自媒体不惜编造谣言、侵犯隐私、煽动对立,甚至可能引发群体攻讦、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而“吃瓜群众”的狂欢式围观,无形中成为了这种乱象的“帮凶”。

或曰,围观即参与,关键是我们选择怎样的参与方式。“吃瓜群众”与“看瓜经济”的盛行,深刻改变了网络舆论环境,其存在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能否将这种集体注意力导向更有价值的方向——让流量不只是逐利工具,让围观不只是看热闹,让注意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公共凝视”,最终让互联网的“瓜田”里,既生长着大众的社交需求,也结出推动社会多元协同治理的果实。

专题:东湖观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观舆丨吃瓜群众与看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