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朱斗湖附近水域,须浮鸥正在水草上栖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灿 胡弦
通讯员 李斌
“种水草真的有用吗?”
水草不仅可以净化水体、稳定风浪,形成水上“防护林”,还能成为水鸟温暖的“家”。
7月8日,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修复中心主任罗东平穿上防晒服,如往常一般开始巡湖,带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目睹洪湖生态治理之变。
实践证明,近两年的水生植被人工繁育项目,在沉水植被消亡的洪湖起到越来越大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部分水域水草丰茂,水鸟翔集,如同“水中桃花源”。
水草丰茂处水体透亮
快艇在湖中飞驰,乘风破浪。“这里都是水草缺失区域,很明显,水体浑浊泛黄,目测会有五六级大风。”罗东平说,眼下正是刮南风的季节,洪湖水域开阔,风的吹程长,湖中风浪较大。记者放飞无人机,无人机指挥屏幕上不断提示“飞机遭遇强风”。
从新堤前往螺山镇水域,一片开阔的航道映入眼帘。航道两旁,半人高的菰迎风傲立,不肯向大风“低下”高昂的头。“去年这里都是一片‘白水’(即水生植物缺失水体),我们种下1800亩莲藕,今年不仅长起荷叶荷花,还有菱角、菰。”罗东平说,这些都是洪湖的传统优势物种,说明只要条件适宜,洪湖底泥中的种子库就会再度萌发。
水草越丰茂之处,水体越清澈透亮,由此也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洪湖水呈现一道清一道黄的特色。“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一对比就非常明显!”罗东平说。
荷叶田田隔绝风和浪
进入朱斗湖区域,密密麻麻的荷叶和荷花如同“水中桃源”,将外面的风浪隔绝于世外。记者看到无人机指挥屏幕显示的强风提示也消失不见了。
“没有水草的地方刮五六级风,在这边你们再听听,是不是连风的声音都听不到?”罗东平介绍,去年在朱斗湖区域开展野莲繁育项目,今年荷花荷叶长势非常好,而且具有明显的防风浪作用。
从北方防风固沙的治理经验中,罗东平反复琢磨,认为洪湖治理也需要防风固浪。“治沙要修一道道防护林,治洪湖也一样,只有通过晒滩育草、培育水生植物,把风浪稳定下来,水体的透明度才能提升,光得以深入水下,有助于各类水生植物的恢复。”
鸟儿安心筑巢“绿毯”上
越往深处划,水草越密实。“这是鲫鱼草,那是菹草……”洪湖村民曾令安划着小木船靠近快艇,用手捞起水中一把把碧绿的水草。因不时有沉水植物缠绕船桨,曾令安划得小心翼翼,小小的一叶扁舟缓慢划行,前进一米几乎需要两分钟。
宽大的芡实叶、荷叶是水鸟们天然的巢穴,不时可以看到有鸟蛋躺在宽大的叶面上。须浮鸥在头顶翱翔鸣叫,灰白色的羽毛,红色的喙,盘旋着维护着它们的鸟宝宝。“它们这是在向我们抗议,让我们千万别伤害鸟蛋。”罗东平笑着说。
因怕碰到鸟蛋,曾令安划得更小心了。还有一只只刚孵出的小须浮鸥,正把芡实当成“爬爬垫”,在上面踱步、学飞。柔软的水草,成了水鸟们天然的筑巢神器。
此刻的洪湖,风平浪静,鸟儿们欢歌的声音回荡在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