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在研判电诈警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杨然 通讯员郑成波 袁野
累计返还受害人被骗资金6298万余元,今年以来,武汉警方打击电信诈骗成效显著。这背后,凝聚着反诈“指挥官”李正与战友们的汗水与智慧。
从军营转入警营,武汉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五大队大队长李正用十年时间铸就反诈利剑,全力护好千万江城群众的“钱袋子”。反诈路上,他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先后获评“湖北省模范军转干部”、全国公安机关“百佳刑警”;2023年5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
李正(中)带领团队开展电诈资金拦截。
参与组建武汉反诈“中枢大脑”
1998年,18岁的李正穿上橄榄绿军装,开启了10年军旅生涯。在部队熔炉里,他练就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永不言弃的韧性。
2008年,他如愿加入刑警队伍,从武汉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六大队的一名新兵起步,开启了“退役不褪色”的刑侦征程。
初入警营,挑战接踵而至。刑事技术、法律程序、破案思路……面对全新领域,李正骨子里的“狠劲”和“钻劲”被彻底激发。“既然不会,那就下苦功学!”他将大部分业余时间投入到专业书籍与卷宗中,迅速从刑侦新兵蜕变为业务尖刀。
当时,一种冒充熟人的新型电话诈骗——“猜猜我是谁”悄然滋生。李正敏锐地嗅到了挑战的气息,反诈之路由此萌芽。
“那时候,我不是在蹲守,就是在蹲守的路上,有时蹲守几天几夜就为抓一个取款人。”李正回忆道,每次行动结束,他都会沉下心来,系统梳理诈骗手法、资金流向、地域特点,提炼战法。
2016年3月,李正受命参与筹建武汉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他深度解析电诈规律,主导编撰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违法犯罪工作规范》《反电诈中心自动化平台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犯罪中的实践应用》等制度规范,为这座反诈“中枢大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拦截流向境外的百万美元
反诈战场,唯“快”制胜。武汉市反诈中心初建时,李正带着团队与时间赛跑,白天争分夺秒拦截止付,夜晚逐案复盘追问“哪里还能再快一点”。无数次流程打磨,让“接警即止付”平均时间缩短4分钟,资金拦截成功率飙升2.8倍。
这份对“快”的极致追求,在一次次实战中转化为守护群众财产的强大效能。
2025年6月18日19时许,武汉市反诈中心接到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陈女士的紧急报警:她被“假老板”诱导,向香港某账户汇出了100万美元。案情重大,资金已流向境外,常规拦截手段瞬间失效。
李正当机立断,指挥团队高速运转:一路直报国家反诈中心,请求协调香港警方;一路紧急联动深圳反诈中心,委托其火速对接香港方面的银行进行拦截。深圳方面迅速响应,银行虽采取了限制入账措施,但依据香港法规,账户冻结必须由香港警方下达指令。
随即,国家反诈中心指令直达前线,民警争分夺秒在线协助陈女士,火速完成香港警方官网紧急报案,关键信息第一时间精准推送至港方。一场跨越千里的反诈接力迅疾启动,鄂、深、港三地警方与国家级平台紧密协同,合力拦截。
次日清晨7时,捷报传来:100万美元被成功冻结并原路返还。
受骗群众向武汉市反诈中心赠送锦旗。
打通返还被骗资金的堵点
2024年5月,李正带领团队通过警情研判,敏锐捕捉到一种新型诈骗模式:骗子诱骗受害人到银行APP购买实物黄金或取现,再通过邮寄的方式完成诈骗洗钱。
当年6月初,受害人王某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被诱导4次兑换金条并寄往指定地点,被骗200余万元;7月中旬,受害人宋某被社交平台上的“现役军官”诱导进入虚假投资平台,多次取现250余万元后交给“平台专员”,直至无法提现才察觉被骗。
新型诈骗藏得深、跑得快,传统止付手段一时失效。如果拿不出切实有效的管控措施,会有越来越多的群众上当受骗。李正压力如山,夜不能寐。
“必须立刻掐断这条诈骗链!”李正带着大家日夜攻坚,反复探讨破局之策。他牵头市反诈协调机制办公室,密集召开“警银、警邮”等多领域联席会,很快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反诈联防网:与网约车平台建起可疑线索秒级上报机制;在快递站点开辟监控视频即时调取通道;可疑寄递信息直推中心研判拦截等。这套组合拳精准击中诈骗分子“七寸”,此类新型诈骗犯罪很快被有效遏制。
“拦截只是第一步,把每一分被诈骗的钱精准返还给受害人,才是最终胜利。”然而,涉案资金返还常遇到两大难题“钱是谁的说不清?返还流程走得慢!”
为打通堵点,李正力主引入专业审计团队驻点武汉市反诈中心,通过精细化资金穿透审计,在海量银行流水中精准厘清每一笔被骗资金的归属。今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市局、分局齐心协力,已累计返还受害人被骗资金6298万余元。
从军营到警营,从街头办案到反诈战场,李正始终冲锋在前。他说:“十年军装教会我忠诚,十七年警服教会我担当,只要群众需要,我就永远战斗在反诈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