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腹地海拔2000米的太平峰大岩洞,一股清泉自岩缝中涌出。泉水经全封闭管道穿越山林,注入山脚现代化厂房。经过纳米级过滤和紫外线消杀,富含天然硒、锶等矿物质的泉水被灌装成“古思岩”品牌,发往全国。依托此水源,湖北腾胜饮料有限公司建成年产能10万吨的生产基地,年产值可达7.32亿元。
生态宝藏:深山矿泉的绿色基因
大岩洞矿泉水水源地位于建始县长梁镇太平峰,森林覆盖率高达93%,是恩施州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区域之一。权威检测显示,该泉水富含天然硒、锶等元素及锂、锌、钙、镁等多种有益矿物质,形成独特水质。
2024年8月,湖北腾胜饮料有限公司通过湖北省矿业权储备交易中心挂牌出让,以30.33万元取得该矿泉水30年采矿权。与传统矿山不同,开采实现了“零破坏”——利用原有泉点露天引水自流,无需爆破、钻井。采矿回采率达84%,生产产生的达标“浓水”全部回收用于周边农田灌溉。全封闭无菌车间采用三道纳米级精密过滤与双重消杀工艺,确保矿泉水从源头到瓶装全程“零接触”。
在建始县的富硒水资源开发版图中,恩施硒之泉矿泉水有限公司同样占据重要一席。该公司依托县域内另一处优质富硒矿泉水源,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通过地埋式管道输送原水,避免地表植被受到扰动。生产环节引入能耗监控系统,实时优化灌装设备运行参数,既保留了泉水天然的矿物质配比,又将单位产品能耗控制在行业领先水平,其推出的家庭装富硒饮用水已成为区域市场的口碑产品。
产业升级:一瓶水的百亿征程
腾胜饮料生产基地占地68亩,总投资超1.5亿元。一期已建成4.3万平方米的厂房和三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灌装能力达42吨,产品涵盖瓶装水、大桶水、婴幼儿专用水及泡茶水等多元品类。
公司创新实施“健康+定制”双引擎战略,专业设计团队推出20余款创意瓶型,为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提供定制服务。通过“线上旗舰店+线下网格化经销”模式,产品畅销上海、广东、浙江等地。
二期项目将新增两条高速生产线,拓展富硒茶饮料和非浓缩果汁饮料领域。两期全部投产后,年产量将达50万吨,年产值有望突破20亿元,带动500余人就业。
全域实践:矿山转型的建始模式
建始县的绿色矿山建设不限于矿泉水产业。长梁毛湖槽矿区作为新立矿山,严格遵循绿色标准,采用14米台阶式分层开采法,配合光面爆破技术精准控制边坡;配套建设废气收集系统、雨水循环池和5000平方米生态修复区,目前正按计划推进边坡治理工程,待开采完成后将系统实施复绿,成功创建为全州第13家省级绿色矿山。
长梁大坦矿区则演绎了“老矿焕新”的传奇。该矿2012年起步产能30万吨,经两次技改升级,采用潜孔钻精准打孔、封闭式破碎筛分系统,年产能跃升至120万吨,粉尘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60%。其“剥离-钻孔-爆破-运输”全流程优化使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成为县域绿色建材供应基地,成功跻身省级绿色矿山名录。
政策赋能:产业升级的全新图景
湖北省最新矿山安全准入政策(建筑用砂石露天矿最低50万吨/年)加速了建始县矿业结构优化。毛湖槽矿区通过技改产能提升至45万吨/年,大坦矿区扩至120万吨/年,均达省级绿色矿山标准。在此背景下,一系列配套政策持续发力:纳入绿色矿山名录企业,符合条件可享15%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绿色矿山特色信贷产品,提供差异化利率支持;用地用矿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允许复垦腾退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企业扩建。
“这些政策组合拳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湖北腾胜饮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依托政策红利,公司正加快二期生产线建设。同时,总投资5.31亿元的建始绿色建材基地项目已破土动工,规划年产200万吨高品质骨料,配套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和智能物流网络,标志着该县正从传统采矿向绿色建材全产业链转型。
“绿色矿山建设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经济转型的战略支点。”建始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介绍,通过“政策引导+要素保障”双轮驱动,全县已有13座矿山完成绿色转型,力争三年内实现生产矿山绿色达标全覆盖。
三家矿山的成功是建始县系统性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缩影。该县以省级政策为指引,构建起“分类施策、动态修复、科技赋能”的立体化推进体系。
当古思岩富硒富锶矿泉水流向全国时,建始县正以“点石成金”的智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鄂西大地绘就“矿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美画卷。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黄娟 张俊杰 何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