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特教一枝“梅”,江夏向阳开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每一个残疾孩子的成长与未来,更映照着社会文明的温度。在武汉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桂梅扎根特教一线三十载,以“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为折翼天使撑起一片晴空,她不仅获评2024年“荆楚好老师”,更成为荆楚大地教育界的一面旗帜,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坚守,是王桂梅最鲜明的底色。1995年,她从师范院校毕业,毅然放弃条件更优的岗位,与同学一道回到江夏投身特教事业。彼时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近乎空白,设施简陋。这一留便是三十年。当中她拒绝了多次调离机会,始终奋战在教学、管理一线,将“为特教而生”的信念融入日常。在课堂上俯身与孩子平视,把知识点编成儿歌耐心讲授;她深夜钻研每个特殊孩子的行为特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读懂孩子的需求;30年来,王桂梅将绝大部分时光都给了特校的孩子,每逢周末她会带着暂时无人照看的孩子回家。这份坚守,无关名利,只因她深知“特教缺一个老师,就少一个支撑”,特殊孩子的教育防线,容不得半点退缩。

创新,是王桂梅最动人的智慧。特殊教育的难点在于“特殊”,王桂梅率先在武汉探索反向“普特融合”办学。从最初普通生与特教生分楼层、玻璃门加锁的隔断,到老师偶然发现孩子们隔着门缝分享零食,她毅然决定“拆除一把锁,打开一扇门”,用信任打破偏见。她倡导自然融合,孩子们都能够在一起,慢慢地就成为了好朋友。同时,她将特教课程与普教课程进行融合,组织开展了12门融合课程,成立了刺绣、陶艺、种植等10个校园社团,举办普特融合的体育运动会,让孩子们在共学共乐中升华友谊。如今特教的孩子进步明显,“梅老师说,我也能当艺术家。”“现在我能抓着栏杆走十步。”毕业生自豪地说出“我来自特校”。实践成果不仅是教育方法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每个生命都有其价值,每个孩子都应被看见,“普特融合”教育创新让“特殊”成为“独特”,让差异绽放光彩。

引领,是王桂梅最有力的担当。“她就像最初的星火,点燃了我们每个人心里的火种。”校党支部副书记鲁元兰说。在王桂梅的精神感染下,学校23名党员教师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初心为特教事业奋斗,5名985硕士加入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支有爱心、有专业、有韧性的团队。青年教师从她身上学会“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自觉守护教育星火,把它传递下去。王桂梅的质朴、坚毅与热情,早已超越个人事迹,升华为一种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推动江夏特殊教育从“保基本”向“高质量”跨越,更让每个特殊孩子走上社会后都能有尊严的生活。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王桂梅的三十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一点一滴的创新、一言一行的示范,在特殊教育这片土地上播撒大爱。真正的教育者,既能俯下身子守护“小众”,也能用智慧照亮“未来”;既懂得扎根基层的厚重,也不忘仰望星空的理想。在推进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上,有无数个像王桂梅这样的教育工作者,闪耀着属于师者的职业光辉。她们通过无私的奉献和坚定的信念,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光明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克茂(“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特教一枝“梅”,江夏向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