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福贵“一碗饭”,温暖是乡亲

近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相继专题报道了河南新乡“豆腐姑娘”李福贵的故事。这个扛起一家四口生计的农村姑娘,用镜头记录着乡村卖货日常,素不相识的老人端出热气腾腾的饭菜,她悄悄留下新鲜的菜和点心;村民担心她做亏本生意,执意多付些钱;她主动帮助腿脚不便的留守老人晾晒麦子……这些超越“买卖”的真情互动,勾勒出充满真善美的最真实乡村模样,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同样触动人心的还有此前走红的河南“蹭饭支书”董桂林。“奶奶,我搁你这儿蹭顿饭吃,可中?”这句质朴的方言,瞬间消融了干群间的无形隔阂。他通过“蹭饭”的方式,与村民建立深厚情感联系,不仅为留守老人带去陪伴,更让农家餐桌成了最接地气的“村委会”。无论是村民合力帮李福贵推出陷入泥潭的小货车,还是老人心疼地抚摸董桂林被灶火烫伤的手背。这些镜头没有刻意编排的剧情,只有“自家人”自然而亲切地互动,让乡村里“你帮我,我助你”的朴素哲学,穿透屏幕,直抵人心。

在流量经济时代,面对流量变现的巨大诱惑,这些乡村记录者展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清醒与定力。李福贵婉拒企业合作,直言“不想消费苦难,只想记录改变”,甚至主动降低更新频率守护内心宁静。董桂林将所有直播橱窗收益汇入村集体账户,琢磨着“把流量留下来变成带不走的资源”。就像村里老人为李富贵留饭从没想过“镜头效果”,董桂林带着牛奶鸡蛋去蹭饭也绝非“作秀”。这种不掺杂任何功利目的的纯粹善意,让“一碗饭”里蕴含的乡土温度,抵挡住了商业化的稀释,保留下乡村最珍贵的“人情味儿”。

流量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资源,不仅能带来物质层面的富足,更能帮助村民实现精神层面的富有。董桂林镜头里的芝麻盐、烤鸭蛋成了网红商品,销量暴涨;萍乡麻山镇“干塘摸鱼”直播带火乡村游,带动周边收入超200万元,流量带来的经济增量显而易见。而更动人的则是乡村居民精神上的充实,李福贵特意准备的“天安门”背景布,让一辈子没出过村的老人圆了“看北京”的梦;网友托她拍摄留守父母的影像,让离散的乡愁有了具象的寄托。流量也可以是滋养乡土、慰藉人心的源头活水。它为乡村注入了发展动能,更沉淀下宝贵的文化自信,让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

李福贵的小货车还在乡间穿梭,董桂林的白瓷碗里仍盛着百家滋味。在流量极易沦为“速食文化”的当下,这些扎根泥土的记录者告诉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刻意制造的“爆款”,而是那碗饭里的热乎气,那双帮人推车的粗糙手,那句“常来看看”的真心盼。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里,流量可以是锦上添花的东风,但唯有守住“一碗饭”里蕴含的真诚、互助与信任,让发展脉搏与人民心声同频共振,中国乡村的温暖与坚韧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扎下深根,生生不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王新(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福贵“一碗饭”,温暖是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