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公安水上救援队再创洞穴潜水救援奇迹——
连夜奔袭800公里 跨省份营救被困110小时人员
7月24日,百色公安水上救援队队员将被困人员(左二)顺利带出水面。黎绍 摄
7月24日18时,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猛洞河水域,所有现场人员屏住呼吸、翘首以盼,等待着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
“出来了!”18时30分,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公安局4名救援人员携被困110小时的王先生浮出水面,欢呼声与掌声瞬间响彻山谷。
这是百色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水上勤务和航空警务大队继今年2月成功营救2名科考人员后,创造的又一洞穴潜水救援奇迹。
7月23日,百色市公安局接到湖南公安机关协作函,称7月20日凌晨4时许,永顺县居民王先生在潜水作业时误入水下洞穴失联,因当地搜救条件有限,请求百色公安专业救援力量支援。
从百色市到湘西州,相距800公里。百色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水上勤务和航空警务大队负责人梁良带领队员连夜驰援,于24日凌晨4时抵达永顺县,稍作休整便投入救援。
“大家轮流开车,整整开了12个小时,路上几乎都没有停留。”队员许世德说,“早到一分钟,被困者就多一分生还希望。”
24日13时许,许世德、黄赠谕作为首发队员下潜开展初步勘查工作,通过布设引导绳往洞内推进约70米,共排查4个洞室,均未找到被困人员。
首轮搜索失利让现场气氛愈发凝重。“还有希望吗?”“还能找到吗?”看到家属焦急而期盼的目光,梁良暗下决心,必须把人救出来。
15时35分,队员闫明、刘承志接替开展第二潜工作,下潜深度达15米。由于地下洞穴复杂曲折,能见度不足1米,只能依靠队员自身携带的光源顺着石壁摸索前行。16时50分,闫明单独返回水面,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在水下13米、距离洞口80米处,第二组人员发现了新的气室,被困人员栖身于该气室的平台上,意识清晰。“坏消息”是气室通风不畅,二氧化碳浓度攀升,王先生已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必须加速救援。经过询问了解被困人员状况后,两人小组决定由刘承志留在洞穴陪同,闫明返回水面报告情况。
为改善洞内空气状况,救援小组决定由闫明携带50%浓度的氧气瓶立即返回气室,为引导被困人员出水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
尽管补氧后稍有缓解,闫明坦言:“等待期间仍感到头晕目眩,但必须强作镇定避免加重王先生的焦虑。”
“湘西虽然也是喀斯特地貌,但和广西有所不同。广西的地下洞穴之间多有地下河相互连接,气室内一般不存在缺氧问题。而这边则是相对独立的洞穴,与外界隔绝。”闫明介绍。
18时许,梁良率许世德、黄赠谕到达气室与闫明等人员会合。在幽暗洞穴内,梁良再次认真评估被困人员情况后,决定采取水下拖带战术将被困人员救出。
“许世德在前面做引导员,我和闫明在中间位置夹带被困人员,黄赠谕在后面跟随。”梁良说,“返回地面的过程比较艰难,能见度太低、洞内结构复杂,加上被困太久,王先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有些不适应,需要我们进行辅助潜水。我们只能带着他一点一点地慢慢游动,最终将他救出。”
王先生获救后,经送医检查生命体征正常。
今年2月,在百色市田阳区的地下洞穴中,水上救援队队员们以同样的坚定意志为被困科考人员托起了生命希望。时隔5个月,这支队伍跨省份驰援,与当地警方及社会救援力量通力协作,仅用5小时就成功救出被困110小时人员,再次创造了极端环境下生命救援的奇迹。(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蒙茜 通讯员黄露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