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对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回信中强调“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为电影艺术点亮前行的灯塔,更指出了文艺工作者的担当使命。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它涵养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它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汲取灵感,通过创新的动画技术和精彩的剧情编排,塑造出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核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是电影创作的根基,广大的电影工作者要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刻理解百年奋斗精神,深入基层一线,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如此方能打造有筋骨、有温度、有独特东方神韵的电影精品,让世界看见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才能真切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捕捉到生活中的闪光点,创作出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作品。比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人生大事》等充满温情的现实题材佳作,以真实事件为蓝本,深刻反映了社会热点问题,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再如《战狼2》《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等作品,展现了平凡人物在伟大时代中的爱国情怀,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的《你好,李焕英》《第二十条》,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的《繁花》《县委大院》等,有的深情礼赞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楷模,有的细腻描写抚慰心灵的人间烟火,这就是文艺扎根于生活,在那些平凡的小人物中彰显伟大、闪耀崇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荧幕故事的真正主角与评判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品才能真正温润人民心灵、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电影工作者要深入基层一线,将创作视角深深投向广袤大地,感知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聆听新时代浪潮中的澎湃心声,才能让电影成为书写人民史诗,凝聚民族情感的强大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号召着电影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保持创作热忱,推出更多反映人民心声、展现时代风貌的好作品,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小琪(黄冈武穴)
责编:曾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