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大山深处的救援:与时间赛跑,不放过任何生的希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夏侯凤超 李梦瑶 石晟绮 亓玉飞 见习记者 冯子芯

7月23日0时许,济南莱芜区大王庄镇又下起了雨。王景杰在山下的救援车上久久难眠,作为国家消防救援局山东机动队伍的一员,在经历了10多个小时的救援后,他和队友们来到车里休整待命。山上,队友们仍在救援中。

根据济南市莱芜区应急管理局通报,7月22日0时至5时,济南莱芜区遭遇强降雨天气过程,最大点降雨量达364毫米。受其影响,大王庄镇石屋子村、朱家峪村附近发生山洪灾害,造成2人死亡、10人失联。

一场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赶赴现场,见证这场和时间赛跑的救援,也见证这场生命的接力。

山路上的脚印

这是王景杰第一次来到石屋子村。

附近的村民说,石屋子村是这一片最漂亮的村子,依山傍水,就在香山风景区的半山腰。从山下徒步上去,一路山清水秀,风景极佳,还是很多摄影和写作爱好者的创作之地。

就在7月22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打破了村子的宁静。

山下的龙尾村村民李胜说,这场雨下了一夜,半夜路边的水就半米深了。这样的架势,他还是第一次见。

早上6点多,他发现门口上山的车一辆接一辆,都是消防、急救等救援车,他才意识到,山上塌了。

王景杰就在其中一辆消防车上。他没想到,状况比他想象中还要复杂。有早早展开救援的人员告诉他们,上山的路已经被冲毁,山上没有信号,只能徒步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救援核心区;且救援区大型车辆无法进场,需要自己带着工具上山。

从山下到石屋子村5公里的路,他们即刻出发,一人一把铁锹上路,与时间赛跑。

上山的路比预想的要更恶劣。最开始,还只是流水和泥沙;后来就是横断一半的水泥路,一边悬空,下方就是滚滚河水;然后遇到了被冲毁的柏油路,沥青一片一片地被冲在一起,露出下方光秃秃的水泥路;直到他们遇到了滑坡——泡了一晚的山土裹挟着山石滚下来,横亘在路中间。在山腰上的石屋子村村委会,王景杰看到了屋里被冲倒的沙发、堆成小山的泥土、被水冲歪的大门。

再到后来,路也没有了,王景杰看到,有人已经提前把旁边倒塌的树木搭成了路,深深浅浅地踩着泥沙通过。泥沙上,有很多脚印,这一路上,都是脚印——这是上山唯一的一条路,在他们之前,已经有很多队伍进入山区,走进救援的核心区。

这些队伍有赶来抢修通信的,有抢修电路的,有救援的。他们脚步匆匆,只有一个目的:上山。

生命的接力

在王景杰赶赴现场的时候,一场与天灾的赛跑也在进行。

在香山景区入口停车场区域,还有直升机和信号车,这里也是救援队伍下撤后的临时休整点。

一位消防人员告诉记者,最早的“先遣队”凌晨3点多就到了这里,先开辟一条“生命通道”。“把一线信息传递回来,方便车辆上去,先撤离人员要紧。”这位消防人员说。

一位参与救援的人员说,一开始大巴车上不去的时候,他开来一辆私家车,“太远了,我能帮助运送一些转移人员”。

一路上,王景杰看到不少村民从山上下来,他们要暂时离开家,等待一切如常再回来。

直到前方再没有路了,核心救援区域石屋子村闯入视线——在救援之前,王景杰和队友们接到了任务,要先送两位被困在房屋里的老人出来。两位老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腿脚不便,因此被困在原地。

老人所在的房子附近遍布破碎的石板,运送过程十分危险。王景杰他们索性成立了一支小分队,十余名消防员以手为梯,相互接力传递,在陡峭的山坡和湍急的水流中,将老人安全送上了运送的车辆。

山路旁有不少庄稼地,令人欣慰的是,玉米在经受了一整夜狂风暴雨的袭击后,大多数仍屹立不倒。

救援不停歇

在石屋子村的核心救援区,曾经的家园,此刻只剩下零碎的木头、断裂的石板和扭曲的钢筋,杂乱地堆叠着。

一段被泥石流冲开的陡坡长约300米,这里曾是村民的家,如今满眼尽是褐黄色的泥,碎石板与断裂木梁横七竖八。

上百个橘红、迷彩和深蓝成了这黄褐色之上的一抹亮色。路断了,大型器械被陡峭崎岖的山路阻挡在外,救援队员们用铁锹,有的索性徒手,在散落成零碎木头和石板的废墟上挖掘着。

这是一场大山深处生命至上的救援。灾情发生后,省市区立即统筹调度消防、公安、武警等救援力量550余人迅速赶赴现场,携带无人机及生命探测设备全力搜救失联人员,紧急转移受灾群众290人。

22日下午6点,记者在这里再次遇到了王景杰,他身上的长袖救援服早已被汗水和泥浆浸透,紧紧贴在身上,脚上的胶鞋裹满了厚重的泥巴。

陡坡底部,一座房屋被深埋,只有变形的屋顶一角,顽强地刺破泥层露在外面。就在屋顶旁,二十多位救援队员正在奋力挖掘。“下面很可能还有被埋压的人员。”王景杰说。

旁边,一幢相对完好的民房成了这处救援点的临时“生命线”。二楼窗口,有人紧盯着热成像仪屏幕,现场救援画面通过线缆实时传输到指挥所。

“太热了,光爬上来这一路,全身就湿透了。”王景杰声音里带着疲惫,眼神却依然望向那片挖掘点。跟着上来的几只救援犬也累坏了,舌头耷拉着,急促地喘着气,只想往水里钻。

空投挖掘机

晚上7点,暴雨肆虐后的山区,空气黏稠闷热,仿佛拧得出水。

连续奋战超过十个小时,王景杰在救援现场找了块还算干净的石头坐下,吃上了当天的第一顿饭:半块白色的饼,就着一瓶矿泉水,狼吞虎咽地塞进嘴里。

在他身旁的空地上,还放着几包塑料袋装好的食物,这都是直升机为前线救援人员带来的补给食物。王景杰说,他们没有固定的排班表,也没有人命令休息,大家默契地轮换着,“谁实在累得抬不起胳膊了,就默默退到旁边喘口气,喝口水,立刻又有队员毫不犹豫地补上位置”。

“不能放弃任何一点希望。”26岁的张涛接过话来。他抬头望了望陡峭的山路,直升机的轰鸣声恰在此时掠过头顶,巨大的气流卷起尘土,轰鸣声打破了沉闷。

“起飞、降落时直升机螺旋桨发出的轰鸣声一直就没有断过,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架了。”王景杰抬头望向天空,一架运输直升机正在低云层间穿行。

“它们发挥了很大作用。”王景杰说,这些“空中精灵”将第一批食物、药品和紧急救援物资及时送到现场,为搜救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三两口吃完手中的食物,安全帽重新扣在湿漉漉的头发上,王景杰翻过倒塌的石堆,重新开始了救援工作。

根据安排,22日晚上9点多,王景杰与白天一同上山的一批队友准备徒步下山进行轮换休整。在下山路上,碰上了一辆正在平整道路的挖掘机。由于道路被毁,为了争分夺秒打通生命通道,这台挖掘机是由从省外征调的直升机运过来的,这也是进入救援核心区的第一台大型工程设备。

车辆停放在山脚下的一处空地上,车门打开又关上,将空气的潮湿、浓重的泥土味和十几个小时的疲惫一起锁在狭小的车厢里——这里将是王景杰和队友当晚的休憩之所。

王景杰费力地脱下那件早已被汗水反复浸透、紧贴在身上的外衣,随手搭在椅背上。车厢内昏暗的光线下,他掏出手机,得知山上的救援核心区已经供上了临时电。

窗外,闪电无声地明灭,打亮厚重的云层。这注定是一个短暂且不安稳的休憩,他们必须保持警醒,随时准备回到那片需要他们的山中。

(文中人物名称为化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大山深处的救援:与时间赛跑,不放过任何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