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婷 通讯员 吕志海 雷玲玲
田淑娴在田埂边讲述创业经历。
“全国一等奖!”7月16日,赤壁市赤壁镇安丰村,正在鸭圈边忙活的田淑娴被手机传来的喜讯点亮了笑容——她指导的《小农女娴子——稻虾鸭生态系统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乡村振兴赛道上拔得头筹,捧回最高荣誉!
田淑娴指导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获得全国一等奖。
“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儿!”这位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笑容舒展,梨涡深深。
返乡创业9年,硕士“新农人”田淑娴摸索出的“微生物稻虾鸭”生态循环种养殖模式,不仅让每亩稻田利润提升5倍以上,引发联合国粮农组织关注,更为青年学子搭建了实践舞台——“田埂上搞创新,照样响当当!”
田淑娴把实验室搬进田间地头。
“与农业的相遇,是我久别的重逢”
“与农业的相遇,是我久别的重逢。”田淑娴这样定义她与土地的羁绊。
这位拥有重庆邮电大学生物技术本科、浙江海洋大学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硕士的85后,曾在杭州写字楼做白领,却始终放不下老家那片农田。
这份牵挂,源于少年记忆:看着父母在田里挥汗如雨,用传统方法辛苦耕耘,却收入微薄。那时,一颗种子便在她心中悄然种下——总有一天,要回到这片土地,用新的法子,让农民收益更高。
2016年底,26岁的她毅然回乡创业。
创业之初,她瞄准小龙虾养殖,在田埂边建起了实验室,运用微生物技术调节水质,养出了膏多肉肥的小龙虾。
田淑娴在实验室做试验。
然而,肥水环境不仅养肥了小龙虾,也“养壮”了水草,小龙虾捕捞都成了问题。
面对新挑战,田淑娴灵光闪现,摸索出“微生物稻虾鸭”生态循环种养殖模式:同一块稻田,通过微生物调节水质,1至6月精养小龙虾;7至12月种稻育鸭,鸭群在田里除草除虫、粪便肥田,形成“一田三收”的绿色循环链。
创业之路绝非坦途。小龙虾患病、鸭苗热死在水田、成片的水稻倒伏……田淑娴至今难忘那些揪心时刻,“无数个夜晚独自在实验室掉泪,哭了还不敢让人知道。”
挫折淬炼出她的坚韧。白天追着省农科院畜牧所的专家求教经验,晚上钻研学术文献。二手农学教材被翻得卷了边,名校慕课直播课一堂堂追完,每一次求知,都是对困境的突围。
“把论文‘种’进田里,答案就在实践中生长。”田淑娴笃定地说,对农业科技的渴求,驱动她在困境中快速学习、迭代方案、逆风成长。
鸭子在稻田里撒欢觅食。
生态种田,稻田每亩利润提升5倍以上
“从事农业,认真而安静,只为呈现农产品真实的健康和美。”田淑娴的签名,道尽了她的执着追求。
历经反复试验与优化,“稻虾鸭”生态种养殖模式实现了生态与效益双赢:田间几乎不用农药,稻、虾、鸭品质显著提升,水稻亩产在800到1300斤,比普通稻田增产20%。
田淑娴在田间地头做实验。
农田“科技范儿”也不断升级:多光谱无人机监测作物生长、植保无人机精准喷施微生物制剂;田埂旁,生态农业实验室、田间微生物培养室、水质检测室一应俱全。
田间使用的植保无人机。
依托科技支撑,她还打造了50亩微生物稻虾鸭科研示范基地、1000亩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并配套1000平方米禽蛋加工厂,构建完整的生态农业链条。
田淑娴创立的合作社,从最初的8人壮大到200余名社员,既是生产基地,更是年培训超千农户的“田间大学”。
“去年一年发了50、60万元工资。”田淑娴介绍,村民掌握了新技能,连年龄大的阿姨都能给鸭子做技术管理。
田淑娴算了一笔账:一亩田产出小龙虾200斤、稻谷1000斤、无抗生素的鸭子30只,综合收益6900元;除去成本3000元,每亩利润3900元,比传统种田提升了5倍以上。同时,化肥减量60%,农药渔药减量80%,土壤微生物得到保护,地力逐年提升。
“小农女娴子”品牌稻虾鸭田产的香米。
虾鸭稻田产的松花皮蛋。
目前,合作社年产4万多斤小龙虾、10万斤优质大米和50多万斤鸭蛋,亩产值最高突破6000元,年总产值可达500多万元。她创立的“小农女娴子”品牌虾鸭稻米、松花皮蛋、咸鸭蛋、仔鸭、老鸭等产品,深受市场喜爱。
田淑娴是“赤子归巢”名誉站长。
作为“赤子归巢”名誉站长,田淑娴还积极推动人才回流。今年暑假,9名高校学子在她的农场开启“沉浸式研学”。她腾出自家房间,在田埂、鸭圈、虾塘边现场教学。武汉理工大学的李雯静,深入研究该模式并转化为可推广的创业方案,正是这个项目斩获了全国一等奖,印证了其创新价值与广阔前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农业农村部农业与资源保护总站的专家前来考察。
“田埂上的创新,照样能走向世界”
这套生态模式,更赢得了世界目光。去年11月12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农业农村部农业与资源保护总站的专家,专程走进娴子生态农场考察。
作为“中国生态低碳大食物系统项目”的调研点,田淑娴打造的低碳农业模式,让专家们产生了浓厚兴趣。
专家们对田淑娴打造的低碳农业模式表示认可。
“技术路线和实践获得来访官员们的高度认可。”考察结束后,田淑娴按捺不住喜悦,在朋友圈里自豪地分享。
“田埂上的创新,照样能走向世界。”这份国际肯定,让她劲头更足。站在田埂上远眺,“青春向党 科技兴农”八个大字在办公楼墙面上熠熠生辉。
几年汗水浇灌,这片土地已焕然一新: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禾苗宽窄成行,风过处绿浪翻涌,胖胖的小黄鸭在田里撒欢觅食。白鹭、野鸭常来栖息,萤火虫点亮夏夜,蛙鸣声声入耳。
田淑娴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
“创业已走到1到10的阶段。”田淑娴将目光投向更远,构建智慧管理平台,变“看天吃饭”为“数据种田”。她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演示手机操作系统:点击田块,地块信息、播种灌溉时间、市场预判等数据一目了然,并能生成精准“农事任务单”,农户手机操作即可。
正在建设中的智慧管理平台。
作为未来2600多亩农场的“超级管理员”,她可实时掌握每块田的状态。“目前正录入信息、优化种植养殖模型。有了这套智能管理系统,科学种地就能真正落地。”她介绍说。
田淑娴打造的生态农场。
为支撑蓝图,她选择继续深造——今年9月,她将赴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人工智能与智慧治理专业博士学位。
面对湖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机遇,田淑娴信心满怀:“我们最大的家底,就是这山水好生态,认准了绿色循环模式,改良土壤,提升地力,产量自然节节高。这,就是咱田埂上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