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今日,话题“俄罗斯商品馆成了时代的眼泪吗”登上热搜,引发关注。
去年年底,全国各地核心商圈突然冒出好多俄罗斯商品馆,蓝底白字的招牌配上俄语歌,看着挺新鲜。可才过几个月,不少店就悄悄关门了,剩下的也在打折清仓。
俄罗斯商品馆的初期走红,有其特定背景。蓝底白字的招牌、俄语歌曲的氛围,叠加消费者对异域商品的好奇,构成了初期的流量密码。但在当下消费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靠贴“进口”标签挣快钱的模式不买账了。
表象之下,隐忧早已埋下:所谓“正品俄货”,可能产自黑龙江;宣传的“异国风味”,不过是换了包装的普通商品。招商时宣称“3 个月回本”的高毛利预期,本质上依赖的是信息差而非产品力。
今年1月,上海对部分俄罗斯商品馆立案调查。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也针对此类现象公开发声:“一些商店打着俄罗斯产品的幌子销售假冒产品或非我国生产的产品”,呼吁消费者多加留意。神秘的帘子拉开,大家自然要问:这样的“俄货”,凭什么值得买单?
更深层的教训,在于对“风口”的盲目追逐。俄罗斯商品馆的扩张曾近乎狂热,核心商圈短时间内密集开店,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商业逻辑——供应链是否稳定、产品是否有不可替代性、消费需求是否真实可持续。当新鲜感褪去,缺乏品质支撑或大玩忽悠术的商品自然难以留住顾客。就像有些店主说的,“名声坏了之后,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没有哪个市场会容忍“挂羊头卖狗肉”的套路,也没有哪个品牌能靠炒作概念长久立足。
俄罗斯商品馆从“火”到“凉”的过程,就像给所有生意人上了一课:想靠一时的新鲜感赚快钱,是火不下去的。实实在在做事、保证品质、讲诚信,这是不变的法则。能让大家一直愿意来的,从来都不是花里胡哨的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