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我与江源有个约定”——武大团队连续十五年探寻长江源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通讯员 邓力源 实习生 谭玲

十五年步伐不停地行走在青藏高原,只为探寻多变的河流与未知的问题。今年7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由11名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数智护江源,青春砺担当”武汉大学-长江科学院江源科考联合实践队,在该院李志威教授带领下,踏上这片神秘而又广袤的土地,用脚步丈量河流,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源头”。

高原上“听诊”河流,偶遇藏羚羊

探寻长江源的过程,本质上是对该区域生态本底的系统调查。

团队历时两天从成都平原穿越崇山峻岭,沿长江支流大渡河与雅砻江逆流而上,行进1000多公里,首站抵达玉树通天河的直门达大桥。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源区水流、泥沙与生态相互作用失调等关键科学问题,他们对通天河、楚玛尔河、沱沱河等关键河段开展野外观测,涵盖江源水文变化、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冻土消融情况及水生态多样性等维度,以专业视角探寻高原水生态环境现状。

与湖北境内“一条大河波浪宽”的奔流景象不同,长江源作为青藏高原辫状河群分布区,河流水量较大,形成众多汊流,辫状河道蜿蜒而行,编织出高原上一道道壮丽的景观。

通天河畔,实践队员化身“听诊者”,通过定位、采样和无人机航拍记录母亲河脉动——

在聂恰曲与通天河交汇点,无人机从120米高空捕捉到沙洲灌丛,其根系如“天然稳定器”,固结泥沙、减缓冲刷、维系河床稳定;

通天河上游,辫状河道纵横,沙洲草本植被茂盛,根系如“生物锚点”,增强抗蚀能力、维持河道短期稳定;

暮色中,通天河支流它莫尕卡的弯曲河段展现自然的“裁弯取直”,水流切穿弯道颈部而开辟新河道。

行进在可可西里荒原上,队员们偶遇成群的藏羚羊和藏野驴在旷野驰骋或吃草。“藏羚羊栖息迁徙,河流滋养高原生灵。保护水源,就是守护高原生灵家园,维系我们共同的未来命脉。”博士生欧阳伟奇说。

十几年前,这支实践队使用手持GPS,用纸笔记录各项数据,如今,队员们利用无人机、RTK、数智孪生等技术探寻河流大地。

第一次在如此艰苦和缺氧的高原环境开展野外作业,本科生队员杨嘉怡克服了高原反应的不适,操作仪器获得来之不易的数据:“到了实地才知要考虑高原气候、地形等现实因素,和书本上学到的水文观测、生态调查知识略有不同,让我真正懂了‘实践出真知’的含义,这是课堂学不到的成长经历。”

长江源暖湿化,导致河道普遍扩张

连续十五年探寻江源,所积累的各项数据,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生态保护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长江源辫状河流研究多年,李志威教授认为,长江源受冰川消融与冻土退化驱动,水沙通量的显著增加,加剧了辫状河道的横向不稳定性,对区域生态健康和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构成潜在威胁。

2000年以来,随着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长江源区水沙通量呈增加趋势。此次高原之行,李志威观察到,伴随青藏高原暖湿化,长江源又有了新的变化趋势——

一些冰川冻土消融加剧,解冻时间提前,导致长江源区水沙通量在年内提前增长。随着水沙通量增长,长江源区辫状河流的水域面积持续增加,河道普遍扩张,部分河流冲淤强度增长。

“随着辫状河道淹没频率增大,河岸崩退、汊道扩张、洲滩冲淤变化加剧。”李志威补充,同时滨河植被丰度也明显增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河岸和洲滩越来越绿了。”

“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增强,加剧了江源陆生与水生生态的脆弱性。”李志威表示,当前江源生态保护与修复趋向转好,但是仍然具有紧迫性和挑战性,“希望通过持续的长江源探寻与考察工作,为理解长江上游河流生态的形成与演变提供关键科学依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我与江源有个约定”——武大团队连续十五年探寻长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