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美丽湖北”宣讲让生态理念向上生长、向下扎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湖北总是肩负着“一江碧水永续东流”“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使命,自今年世界环境日以来,“美丽湖北”的宣讲活动在荆楚大地蓬勃开展,这场跨越城乡的“大思政课”,不仅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之旅,更是一场凝聚生态共识、激发行动自觉的实践动员。它让生态理念走进群众心里,更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湖北样本”。

以故事为桥,让生态责任从“抽象”到“具象”。宣讲的生命力在于共鸣,而故事是激起共鸣的最佳载体。十堰市青年宣讲员生动讲述丹江口“火焰山”变“花果山”的造林传奇,让听众看见湖北为“守护一江碧水”背后所做的艰辛付出;天津饭馆老板为丹江口客人免单的暖心故事,让“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造福影响具象化。“小故事”承载着“大情怀”,宣讲将湖北作为长江生态屏障、南水北调核心区的战略责任,转化为个体可感可知的经历。“确保一泓清水北上”从政策描述变为“有人为守护水源种树十年”的具体叙事,“长江大保护”从宏观要求变为“身边人护河护湖”的鲜活举动,抽象的生态责任在口口相传中有了温度与重量,进而也在大家心中种下“我亦是参与者”的种子。

以实践为径,让生态行动从“认知”到“落地”。宣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理念转化为行动。“美丽湖北”宣讲并没有停留在“你讲我听”的单向传播,而是为不同群体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在高校,师生们课后计划开展主题班会、垃圾分类实践,将“节约资源”细化为校园生活的具体小事;在洪湖,邢新丽教授的《千湖潋滟处 万物共潮生》报告,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针对性的理论支撑;在天门,孔少飞教授将“碳污协同防控”与绿色产业园实践结合,让企业职工明白“生态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也可以协同推进。这种宣讲与实践结合的闭环设计,打破了“环保是宏大叙事,与我无关”的认知误区。从认知到行动的跨越,关键在于“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而宣讲正是链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要环保”变成“会环保”,让“想参与”变成“能参与”。

以协同为要,让生态建设从“个体”到“合力”。生态治理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它不可能靠单一群体来完成。而“美丽湖北”宣讲正凝聚了多元主体的协同力量,构建起一个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生态治理共同体。从英山县宣讲中强调的“跨区域联防联控”,到随县凤凰山村宣讲中展示的“青年志愿服务队护河”案例;从高校师生的校园实践,到企业职工在“课堂+园区”模式中的转型探索,这些宣讲串联起了政府、企业、校园、社区、农村等不同主体。这种协同不是简单的“各自为战”,而是通过理念达成共识形成“同频共振”。虽角色不同,但因“守护共同家园”的理念而目标一致。每个人既是生态保护的参与者,也是生态红利的受益者,正如孔少飞所言,“当群众看到身边的河水变清、天空变蓝,生态文明思想自然会入脑入心”,这是一种“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而宣讲正是激活这一循环的“催化剂”。

湖北的生态使命,从来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千万荆楚儿女的共同担当。当故事唤醒情感,当实践指明路径,当协同形成合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便会真正融入湖北发展的血脉,推动“一江碧水永续东流”“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从承诺变为现实。这场宣讲的价值,不仅在于播撒了生态理念的种子,更在于培育了人人参与的土壤。而这,正是美丽中国建设最深厚、最持久的动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肖晶晶(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美丽湖北”宣讲让生态理念向上生长、向下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