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洪流中的坚守与守望——郧西县香口乡抗击特大暴雨全景纪实

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通讯员 孟鑫杰

7月9日,湖北郧西县香口乡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洪流裹挟着泥石冲毁道路、吞噬家园,多个村庄沦为“孤岛”,电力、通信、供水全面中断。

在这场与洪魔的殊死较量中,香口乡的党员干部、基层骨干、普通群众与社会各界同心协力,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以守望相助谱写抗灾壮歌。从乡干部背起八旬老人蹚过泥泞,到五保户挥锹开辟救灾通道;从“孤岛”上的党员带伤坚守,到爱心企业连夜运送物资,无数感人瞬间汇聚成穿透雨幕的光芒,照亮了灾后重建的希望之路。

大家齐心对抗洪流

党员干部:洪流中的 “逆行者”

“老人家别怕,我背您走!”7月9日下午,董家坪村3组西沟口的暴雨如注,80多岁的鲁正艳老人瘫坐在沟边的危房里,双腿发软无法站立。她的儿子吴长国因眼疾看不清路,急得直跺脚。乡人大主席彭先宏带队排查到此时,二话不说就俯身蹲下,将老人稳稳背在肩上。泥浆没过脚踝,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他却死死攥着老人的衣襟,深一脚浅一脚蹚过100多米的泥泞,直到把老人安置在村部安置点的长椅上,才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转身又冲进雨幕。

同一时间,湖岭村已成“孤岛”的消息传到乡党委。“必须进去!群众在等我们!”副乡长王福军、宣传委员刘明铭、年轻干部刘浩曦三人抓起救生衣,沿着被冲毁的山路往村里闯。滑坡路段的碎石不断滚落,他们手脚并用爬过近70 度的陡坡;被洪水淹没的低洼处,水深及腰,只能抱着树干缓缓挪动。两个小时的徒步跋涉,当三人满身泥土地出现在湖岭村口时,正在屋檐下瑟瑟发抖的村民们瞬间红了眼眶——“乡干部来了,我们有救了!”

7月10日的孟川村边界,浊浪翻滚的河道成了“生死线”。下香口村村民夏芳的丈夫和儿子被困在河对岸的巨石上,前后道路全被冲毁,三条河道的水流速超过每秒3米。“拉绳!我们搭人墙!”县应急局负责人的吼声盖过雨声,乡武装部长祝方华迅速解下腰带,与乡干部刘杨、村干部李朝山等人手挽手站成一排。6根绳索在两岸固定,他们踩着齐胸的洪水,用身体当“锚点”,让被困者抓着绳索缓缓横渡。激流一次次将人冲得摇晃,勒进肩膀的绳索渗出血迹,他们却始终喊着号子保持队形。当被困父子终于踏上对岸时,祝方华的手臂已被绳索磨出两道血痕,他却笑着说:“人没事,比啥都强。”

在这场战斗中,村支书们成了“定海神针”。孟川村支书张立荣连续4天日均睡眠不足4小时,双腿在洪水中泡得肿胀如“象腿”,喉咙喊到失声,只能用手势指挥转移。当最后一名村民被背到安置点时,有人提醒他“家里半层楼被淹了”,他只是摆摆手,用沙哑的声音挤出一句:“人在就好。” 白果沟村支书李气顺面对八十多岁独居的老母亲与全村群众的抉择时,含泪下令“先救乡亲”,直到次日清晨才托人捎回一句“娘,儿子对不住您”。董家坪村支书范梨花日夜连轴转,嗓子哑得发不出声,就用手势指挥救灾,记者想采访她,她只匆匆摆手:“多给点物资,比啥都实在。”

乡人大主席彭先宏将老人背在肩上

基层骨干:风雨中的 “承重墙”

“这点伤不算啥,救灾耽误不得。”7月12日中午,湖岭村党支部委员王定霞的右臂还缠着渗血的纱布,左手掌的擦伤处结着黑痂,她却正蹲在救灾物资堆前,用没受伤的手指清点矿泉水数量。当天早晨,她冒雨去采购救灾食材时,脚下一滑跌入3米深的水潭,右臂被碎石划开10厘米长的口子,左腿挫伤得几乎站不稳。医生勒令她卧床输液,她却把吊瓶挂在村部的树杈上,左手扎针,右手登记物资台账。“120份方便面、80床棉被,不能错一户。” 她咬着牙核对清单,午休时间成了她的“专属治疗时段”,下午2点准时拔掉针头回到岗位。

李师关村妇联主席潘厚琴的胶鞋底磨出了洞,脚趾甲缝里嵌着黑泥。7月9日起,她主动请缨支援重灾区,6天辗转董家坪、白果沟、孟川三村。在董家坪,她逐户敲门劝离危房户,对着不肯走的老人说“我给您当闺女,陪您去安置点”;在白果沟,她带着村民挖泄洪道,泥浆溅满脸庞也顾不上擦;在孟川村,她组织40户村民清淤,双手磨出血泡就裹上布条继续干。“潘姐的手比男人还糙。” 村民们心疼地说,可她总笑着摇头:“多清一方泥,大家就能早一天回家。”

前孟川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洪波还有3个月就要退休,得知灾情后,他揣着降压药连夜赶回村里。在齐腰深的淤泥里,他挥着铁锹帮受灾户清理院落,年轻人劝他休息,他却说:“我在这村待 5年,每家门槛都摸熟了,这点活算啥。” 董家坪村5组组长陈世海则用“土办法”组织自救:挨家挨户敲锣喊“出劳力”,带领村民3小时清完主干道的泥石;给7户重灾户分任务,“一家清一户,半天就见底”。他在危险路段插的红布条警示旗,成了组里最醒目的“安全路标”。

这些基层骨干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岗位上筑起“防火墙”。王定霞的救灾台账上,每一笔物资发放都精确到“1个鸡蛋、2两土豆”;潘厚琴的记事本里,记着“张大爷需要降压药、李婶家孙子缺奶粉”;陈世海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村民房屋受损的照片,备注着“急需修补”“可住人”。他们用细致与坚韧,让救灾工作如齿轮般精准运转。

香口抗洪

百姓力量:泥泞中的 “守望者”

“让物资车过去!”7月11日清晨,湖岭村金盆安置区的五保户吴理发抡起铁锹,狠狠插进没过脚踝的泥浆里。75岁的他和61岁的康寿明,是村里最先投入道路清障的人。这两位平日靠政府照料的老人,得知村道被泥石堵死,天不亮就揣着馒头出门。吴理发铲淤泥,康寿明清碎石,铁锹断了就用手刨,手掌磨出血泡就往伤口上撒把泥土止血。“我们受政府照顾这么多年,该报恩了。” 吴理发的声音带着喘息,却没停下手里的活。他们的身影惊动了村民,二十多人陆续加入,原本预计3小时的抢通任务,1小时就完成了。

董家坪村的操世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 “供水英雄”。7月10日,1、2、3组的取水点被砂石掩埋,120名村民面临断水。这位40多岁的普通村民,挨家挨户拍门:“走,去清取水点!”10位村民跟着他,踩着湿滑的山路走了30分钟。没有工具就用脸盆舀泥,石头太大就合力抬,中午啃口干馍继续干。当傍晚第一股清水流出来时,操世奎瘫坐在泥地上,看着村民们排队接水的身影,咧开嘴笑了—— 他的双手已被碎石划得全是口子。

孟川村7 组的毕方文家,灶火已连续3天没熄过。7月9日晚,他看到救援人员冒雨赶路,当即让妻子烧起柴火:“给他们弄口热的!”很快,李正明、徐世飞等村民陆续端来米、面、蔬菜,自发组成“爱心食堂”。200多名救援人员在这里吃到了热乎饭:孕妇喝上了红糖蛋汤,司机们捧着蒸红薯暖手,医护人员狼吞虎咽地扒着米饭。毕方文的妻子说:“他们为我们拼命,我们总得让他们吃饱。”

退役军人徐显伟的故事,则藏在沾满泥浆的车厢里。7月10日凌晨,他在十堰接到老家电话,当即开着货车往回赶。100多公里的路,他闯过5处塌方路段,天亮时终于抵达孟川村。此后5天,他的车成了“移动仓库”,拉着救灾物资跑遍全村12个村民小组,轮胎陷进泥里就自己垫石头,油箱没油了就用塑料桶往里面灌。“我是军人,退伍不褪色。” 他说这话时,正在帮独居老人扛面粉,后背的汗渍印出“迷彩”形状。

这些百姓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互助”:温仁忠帮村干部登记灾情,逐户核对“玉米被冲毁多少亩、房屋裂缝几厘米”;陈世海的妻子组织妇女们缝补救灾帐篷,针线在帆布上来回穿梭;孟川村的孩子们则提着水桶,给救援人员送水喝。他们或许叫不出彼此的名字,却在灾难中拧成一股绳,让“守望相助”不再是口号,而是递过来的一把铁锹、一碗热饭、一个搀扶。

书记担当

八方支援:雨幕中的 “温暖流”

“这些都送去湖岭、孟川!”7月15日清晨,香口百佳惠超市老板赵建军指挥员工装货:160斤土豆、150斤洋姜、180斤南瓜……连货架上最后580斤生姜都清空了。“算啥捐赠,就是给乡亲们添口菜。” 他抹了把汗,又让员工往车上搬鸡蛋,“轻拿轻放,别碰碎了。”

社会爱心如潮水般涌来。十堰贤内助家政郧西公司送来30袋大米、27袋面条、10袋面粉,老板说:“我们多送点,老乡们就能少饿点。” 湖北梨花村酒业、郧西洪兴酒仓的货车,装满了米、面、油,司机师傅们轮流开车,24小时没合眼;县工业园区不仅捐了近3万元的铲车、钩机和水泥,书记李燕还带着干部入户慰问,记下“王大哥家需要修屋顶、李奶奶缺拐杖”。

这些物资抵达时,总能遇到最动人的场景:湖岭村的孩子们排着队帮卸物资,小手抱着蔬菜跑向安置点;孟川村的村民自发组成“卸货队”,男人们扛面粉,妇女们分拣蔬菜,连老人都来帮忙点数。当百佳惠超市的土豆分到吴理发手里时,老人颤巍巍地说:“这土豆,比山珍海味还香。”

爱心不仅是物资,更是“搭把手”的默契。县卫健局的医疗队带着药品徒步进村,在临时诊疗点为受伤群众处理伤口;县供电公司的抢修队冒雨架线,让湖岭村在“孤岛”3天后亮起了灯;志愿者们帮受灾户晒被子、清淤泥,嘴里哼着郧西民歌,驱散了灾后的阴霾。

7月15日傍晚,雨过天晴。香口乡的山梁上,党旗在夕阳下格外鲜艳。党员干部还在统计灾情,村民们已开始补种蔬菜,孩子们在清理干净的操场上追逐嬉戏。这场灾难留下了伤痕,却也淬炼出精神:党员干部的“冲锋红”、基层骨干的“坚守蓝”、百姓互助的“暖心橙”、社会支援的“爱心黄”,在这片土地上交织成最动人的色彩。正如董家坪村支书范梨花所说:“洪水会退,泥巴会干,但这些日子里的情谊,会永远留在香口乡。”

社会各界为灾区送来物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洪流中的坚守与守望——郧西县香口乡抗击特大暴雨全景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