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听到下雨就要往屋外跑” 8年地灾零伤亡 背后的守夜人

刘伟爬上灾害发生现场。 (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李冲

7月9日,十堰市多地出现强降雨极端天气。当日凌晨,郧西县上津镇绞肠关村的村干部接到一个电话:“你们村发生地质灾害风险大,危险区人员要提前转移……”电话那头,是已经在办公室值守了18个小时的刘伟。当天早晨8时许,绞肠关村郭家沟内大量雨水裹挟着砂石、岩块等冲击至沟口,一居民房屋被冲垮,另2户居民房屋被掩埋,由于提前转移了村民,未造成人员伤亡。当天由于处置妥当,十堰市成功避免6起地质灾害。

“一下雨我在家就睡不着,不到现场或调度室,我就像丢了魂一样。”这是十堰市自然资源与城乡建设局地质灾害防治科负责人刘伟说的一句话。每年4月到10月,雨水会给十堰带来地质灾害威胁。而他,就是这座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的“守夜人”,8年来十堰市地质灾害“零伤亡”背后,有他无数个不眠之夜坚守的助力。

从听雨入眠到“闻雨惊心”

2013年,25岁的刘伟研究生毕业来到十堰,开始地灾防治生涯。初来乍到的他对这份工作还没有深刻认识,“夏天下雨既凉快又舒服,晚上听着雨声还能助眠。”很快,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让他意识到,在十堰这座地质灾害多发城市,雨水从来不是浪漫的背景音。

十堰地处青峰断裂带,地质构造复杂,全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5000处,直接威胁20余万人的安全。特别是丹江口库区蓄水后,“水涨土松、水退土崩”的库岸地质灾害更成为心腹大患。

2017年的华西秋汛是刘伟记忆中最艰难的时刻。那年9月,十堰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持续降雨,一个月内发生地质灾害500多起,平均每天近20起。刘伟在办公室支了张小床,困极了就和衣而卧两三个小时,有情况立即起身处理。

就这样连续坚持一个多月。“有一天早晨六七点,我看他站在办公室门口突然要倒下去,脸色十分苍白。”十堰市自然资源与城乡建设局地灾防治科科员陈婧回忆。领导也吓坏了,命令他立即休息。但灾情不等人,躺了不到半个小时,他很快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现在我已经产生条件反射,只要听到‘下雨’这两个字,神经就会紧张。”刘伟说。这种“职业病”甚至传染给了家人,“我妻子说不仅你听到下雨会紧张,我都替你紧张”。

“宁愿吵醒你,也不让你在睡梦中受伤害”

“我们宁可深夜吵醒你,也绝不让你在睡梦中受伤害。”这是刘伟团队奉行的铁律。他们建立的“叫醒叫应”机制,让不少村干部“又爱又恨”。

“半夜电话铃响,第一反应是想骂人,但下一秒就清醒了——这是救命电话啊!”郧西县上津镇绞肠关村村主任余兴林坦言。2023年竹溪县丰溪镇羊角洞村成功避险后,被转移的群众拉着刘伟说:“多亏您这个‘夜猫子’啊!”

目前,刘伟帮助十堰实现成功避险地质灾害50多起,避免人员伤亡120多户397人,成功避险数量居全省前列。

在刘伟推动下,十堰建成精细化地质灾害预警平台,2726处专业监测点如“电子哨兵”般守护着重点隐患区。但他认为:“科技再先进,也替代不了群众的‘火眼金睛’。”为此,他走遍千沟万壑,组织开展200余场防灾演练,让10000余名群众掌握了识灾避灾的常识。他主编的防治手册被群众称为“保命指南”,策划的宣传片更成为山村的“防灾必修课”。

如今,十堰已启动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试点,刘伟正带领团队探索更科学的防治模式。但对他来说,不变的仍是那份初心:“地灾防治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基础工作做得更扎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听到下雨就要往屋外跑” 8年地灾零伤亡 背后的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