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溺水事故高发期。7月16日,在世界预防溺水日(7月25日)前夕,江苏省公安厅联合省委政法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省消防救援总队等八部门,在宿迁市湖滨新区启动2025年度全省暑期防溺水集中宣防攻坚活动,多措并举筑牢防溺水“安全堤”。活动将持续至9月底。
聚焦难点:水域广、风险高,防溺水挑战大
江苏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海、大河、大湖的省份,水域面积占比高达16.9%,居全国首位。这一优势资源,也使得暑期防溺水工作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气温持续走高,学生、儿童涉水行为增多,防溺水形势严峻。
六大硬核措施织密防护网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溺水事故发生,此次攻坚活动部署了六项核心措施:
压实责任链:建立“每周警情分析、定期事故通报、月度专题研究、重大事故复盘”四项制度,强化省级部门协同和各级责任落实。
精准清隐患:绘制溺水风险“热力图”,对易发多发事故的重点水域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隐患清单,限时销号整改,完善隔离防护和救生设施。
立体强巡防:发动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对农村地区、郊野险滩、水塘沟渠等重点区域加强巡查守护,高风险水域加装广播、视频监控。全面推行“防溺水有奖举报”机制。公安机关结合夏季治安整治行动,加大重点水域巡逻巡查力度,运用“人防+技防+物防”综合手段。
重点抓监护: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建立“邻里协防”机制,加强对农村留守学生、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城镇返乡学生、外来务工子弟等重点群体的关爱走访和安全提示。
多维广宣传:大力普及防溺水安全知识,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培训与“防溺水、护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及时推送警示信息,引导公众远离危险水域游泳、嬉水、垂钓及网红打卡点等冒险行为。
高效快救援:健全应急救援机制,加强专业力量建设,打造“黄金5分钟救援圈”。遇有溺水警情,快速联动消防、医疗、民间救援等多方力量,形成处置合力。
科技赋能:“智能哨兵”显身手,立体救援保平安
活动当天,一场多部门联合实战救援演练在骆马湖畔展开,展示了科技在防溺水中的关键作用:当智能警戒报警系统发现游客准备野泳并发出警报劝离无效后,两名“落水者”被水上救援机器人快速拖救上岸。演练中,搭载变焦热成像、喊话照明和抛投系统的无人机、携带水下声呐的救援船、飞行救生圈、漂浮担架等高科技装备悉数登场,展现了“地面巡查、空中守护、水上救援”的立体防控新模式。
榜样力量:6万“平民卫士”守护生命
活动现场表彰了一批防溺水“平民卫士”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宿迁市黄河救援队队长王爱东分享了团队成长故事:在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支持下,这支最初仅有4人的队伍,已发展成为拥有6万多名志愿者的庞大力量。2017年以来,他们累计参与应急救援1900多起,成功救助426人,被誉为“古黄河岸边的守护者”,是“人人可参与,人人守平安”理念的生动实践。宿迁市依托科技手段和群防群治,已连续三年实现暑期未成年人“零溺亡”。
凝聚合力:齐抓共管守护生命安全
作为涉险公共区域安全防护牵头单位,江苏省公安厅负责同志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坚定信心,树牢“可防可控”理念,狠抓六项措施落实;推动实现责任落实、宣传教育、安全标识、日常巡查、动态监管“五个全覆盖”,常态化排查风险隐患;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司其职、紧密协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文/苏宫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