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2025年7月8日,我跟随国网扬州供电公司瓜洲供电所党支部的步伐,亲身参与了与扬州市经济开发区朴席镇塔影村党支部的“结对领先”协议签署仪式,并随队走访慰问了塔影村的低保困难留守儿童。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这不仅是一项实践体验,更是一次直抵心灵深处的触动与洗礼。
踏入塔影村正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富希之村”,我这才了解到,塔影村盛产富硒米,并致力于将此发展为该村特色产业,带动更多经济效益,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为全村带来财富,带来希望。
从“协议”到“心意”: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当我目睹村支书与供电所所长在《“村电共建”结对领先协议》上共同郑重签下名字时,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薄薄的几页纸,承载的是供电服务公司对塔影村村民的承诺——升级电网、护航发展、服务到家。所谓民生关怀,终究要落地为具体的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民生的痛点和难点,就是结对发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对领先”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的条款,而是变成了党员服务队未来行动的“路线图”。听着村支书讲述村里的用电需求和发展的期盼,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供电人手中的专业技术和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有着如此直接而重要的价值。“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在这一刻变得无比具体而生动。
走进家门,走进心里:那抹纯真的笑容是最大的动力。签约后的走访慰问,我感触最深。走进那些低矮的房屋,看到孩子们略显局促却清澈明亮的眼睛,我的心被揪紧了。我们把精心准备的书包、文具和牛奶递到孩子们手中时,他们眼中瞬间绽放的光芒,那份纯真的喜悦,瞬间融化了所有的陌生感。特别是那个叫小雨(化名)的10岁女孩,她紧紧抱着新书包,爱不释手地摸着上面的图案,小声却又坚定地说:“谢谢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我以后一定会好好读书,也想服务社会和人民,像你们一样!”那一刻,我几乎有些哽咽。孩子的世界如此简单,一份小小的关怀,就能点燃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我们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记录下他们的实际困难。当承诺建立“1+1”长期结对帮扶机制,定期来看望他们、辅导功课时,孩子们信任的眼神,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不仅是保障电网安全,更是守护这些稚嫩的希望。
“双向奔赴”的温暖:收获远比付出多。这次活动,名义上是我们去“帮扶”塔影村,但于我一个在校大学生而言,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滋养。村民们的朴实热情,村干部务实为民的作风,尤其是孩子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纯真与乐观,都深深感染了我。当小雨说出“想服务社会”的梦想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职业价值的升华——供电服务系统的工作,不仅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灯,也可能在无形中点亮了一个孩子的人生梦想。这份来自服务对象的认可和期许,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所谓“结对领先”,其深意或许就在于这种“双向奔赴”:我们带去电力的保障和温暖的关怀,而他们则回馈给我们最纯粹的情感触动和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结对是起点,更是承诺。回程的路上,小雨的笑容和那句“想服务社会”的抱负比任何程序化的慰问都更直抵人心,让我久久难以平静。今天的签约和走访,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充满温度的新起点。协议上的条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落实,对孩子们的承诺更需要用心用情用爱去兑现。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我深感未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将把这份感动转化为行动,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努力提升自我,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中去。我相信,当“电力蓝”与“党旗红”真正融入乡村的沃土,我们所共同描绘的,一定是一幅充满希望与温暖的乡村振兴画卷。
红色导师点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民办实事,先要想办事,还要能办事、办成事。”“结对”作为一种深度互助形式,通过双向的情感流动与价值共创,在给予与接受中实现双重温暖。走心的党建结对慰问不是送去米面粮油、留下慰问金、拍下合影,然后匆匆离开,而应该是一次心与心的对话,一次组织与群众的双向温暖,一次党员与群众的共同成长,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钱皓月同学通过参与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收获了对基层真实情况的深刻认知,对自身责任的重新审视,对幸福生活的珍惜感恩,用行动体悟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汇报人:钱皓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3财管专业本科生)
红色导师:刘三宝(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