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芳婷
7月16日,第50届武汉渡江节将盛大启幕,这是一场跨越6000米天堑的竞技,更是一次城市精神图腾的集体回溯。。
从1956年伟人毛泽东首次击浪长江点燃全城热情,到如今国际泳将、本土健儿共逐波涛,横渡长江刻入武汉的城市基因。
半个世纪的江潮起落间,多少面孔被浪花淘洗,多少故事跃然江上,那搏击风浪、勇立潮头的魂魄,如同江心礁石,历久弥坚。
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59年前,我在长江里遇见了毛主席”
“1966年7月16日,我见到了毛主席!”7月14日,79岁的老五届大学生、武汉理工大学退休教授陈定方教授摩挲着珍藏的铝制纪念章,背后的针刻字迹记录着这次珍贵的会面。
1956年夏,毛主席首次在武汉击浪长江,并在此后十年间畅游18次。
陈定方清晰地记得,1966年7月16日,武汉市第11届横渡长江活动上,他所在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方队在湍急的江流中列队向前,暗流汹涌处,他们巧借桥墩定位,与漩涡周旋。
游到江中时,一艘舷号为“W506”的快艇驶来。慢慢临近了,离华中工学院方队大约30米的距离,“毛主席!”陈定方和队友们惊呼。
陈定方离快艇最近,清楚地看到毛主席身着浴衣,似是刚游完泳,站在舰首向渡江方队招手。“那一瞬间,欢呼声震耳欲聋,我们方队的同学有的呛了水,有的忘记划水,全都朝着快艇方向拼命挥手。” 毛主席的银发在江风中飘动,笑容里满是对年轻一代的期许。
游泳大军回到华工,陈定方急切地用大头针在纪念章背面刻下这个永恒瞬间。十天后,《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毛泽东手书《水调歌头·游泳》,社论号召“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这豪情化作陈定方毕生信条——此后的岁月里,他在科技领域培育英才、勇攀高峰,成为机械工程、计算机应用、智能材料与结构领域的著名专家。
如今,渡江节早已超越体育赛事的范畴,成为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英雄城市基因。在汉口江滩,总能见到市民自发组织“横渡队”;在光谷科技园,年轻创业者们将“中流击水”的勇气注入科技创新。
年近八旬,陈定方仍每天坚持游1000米,去年还与当初共渡长江的6位华科同学共同拍摄了渡江节纪录片。“长江的浪涛从未停歇,它带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不畏风浪的精神。”站在长江大桥上,陈定方感慨。
玩水少年成了救援队员
水流湍急的石头滩上,架起座座虹桥
长江,是每个武汉人骨子里都割舍不掉的情。
“1976年我才10岁,水性不错被选进渡江方队,是那年最小的一个。”年近六旬的李亚平回忆起半世纪前横渡长江的起点,眼中光芒依旧。
那年盛夏,装备简陋,少年们身背板车胎作救生圈,跃入江水。李亚平稚嫩的肩膀担负起方队铁牌,推着沉重的浮桶在湍急江流中奋力前行。肩膀被勒出深红印痕,他咬紧牙关,终抵彼岸——那一刻的自豪,穿透数十年时光依旧滚烫。
对于童年的李亚平来说,渡江节就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那场面,跟过年一样热闹。每个企业都组织自己的方队,浩浩荡荡的几千人下水。岸边挤满了人,敲锣打鼓,喊得震天响,都在给我们加油鼓劲。”他回忆道。
自此,渡江节融入他的生命。近十年来,李亚平连续参加了十届渡江节。今年7月16日,这位“老渡江人”将再次代表青山方队,跃入2025年渡江节的江水中。
生于长江之畔,家距阳逻海事码头仅50米,李亚平是地道的“长江的孩子”。“每天必游一圈,离不了。江水,就是我的心灵归属。”在空调尚属奢侈的年代,长江是天然的消暑天堂,更赋予他健硕体魄与坚韧心性:“搏过风浪就明白——坚持!咬咬牙,总能过去。”
几十年江中穿梭,他亲历了长江两岸的巨变:昔日帆影重重的码头,如今两江四岸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当年水流湍急的石头滩,已架起座座虹桥。带着这份骄傲,他带孩子去江滩漫步,去横渡长江博物馆,细细讲述。
他亦是长江救援志愿队一员,八年来,每年盛夏时值守阳逻江畔,风雨无阻。他和队友已救起十余名落水者。去年集训,他更及时救起一对滑落江中的母女。“我是长江的孩子,保护这片水域的安全,是应该的。”
英国“老熟人”六次逐浪赛事
跨越重洋,共赴长江之约
当英国“老熟人”阿什利·霍格又一次站在武汉长江之畔,他的身份已从参赛者转为经验传授者。这已是他第六次参与渡江节。
“这是我一年中的高光时刻,”霍格微笑着说。首次参赛时武汉人给予的友好情谊,让他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这份深刻的归属感,年复一年牵引着他跨越重洋归来,在长江的浪涛中结识新朋、挑战自我。
今年第50届渡江节不仅吸引了来自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的国际泳将,广东、江苏、广西、福建等地的国内优秀运动员也将齐聚江城。在个人抢渡长江挑战赛的137名报名者中,国际泳将占据6席,外省健儿达43人,最终有70名高手在长江激流中一较高下。同时,27支方阵、2000余名泳者也将组成浩荡队伍,完成从武昌汉阳门至汉口江滩三阳广场约6000米的壮游。
渡江节已远远超越了体育竞技本身。霍格深切感受到:“体育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连接世界各地的人。”他见证了这一赛事如何成为武汉与曼彻斯特在商业、科技等多领域合作的重要桥梁。
今年组委会更创新推出“渡江热”夏季体育促消费系列活动,包含消费、视觉、赛事三大主题,打造“水上竞技+江边狂欢”的盛典,推动体育与文旅、商业的深度融合。
长江的挑战从未改变,守护安全的努力却日益精进。 武汉渡江节水平救援指挥长许毅彬回忆,1993年他初次参与保障时,江面情况复杂:锚地停船密集、汉口沿线码头林立,汹涌水流甚至可能将选手推向轮渡码头。
如今,赛事组织更趋科学。方队数量精简至30支以内,标牌设计也更为轻便安全。渡江节当天,90条救援船将织就一张严密的守护之网,保障健儿安全。
从惊涛拍岸的挑战到文旅融合的盛事,走过半个世纪的武汉渡江节,承载着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它不仅是武汉人“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豪迈写照,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世界透过长江的波涛,读懂这座城市搏浪争先、广纳四方的精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