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2025年武汉市青少年暑假爱心托管班正式升级开课,首批课程共设置252个托管点位。每年都能见到的暑假托管服务这次带着“升级版”的新面貌,托管点位遍布全市,高校生授课、编程课、航天模型组装等新鲜元素引人注目,武汉市正试图将简单的青少年看护服务打造成一场静待花开的城市育苗工程。
传统的托管服务源于家长们的现实需求。双职工家庭暑假孩子无处可去,老人无力照看,商业托管费用高昂,这些现实困境催生了托管服务的需求。十年前武汉开始试点公益性托管项目时,目标很朴素,就是给孩子们一个安全待着的地方,让家长能安心投入工作。这种“寄存式”的托管模式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却难以满足孩子成长的多维需求。传统的暑假托管班,两张乒乓球桌、几副跳棋几乎就是全部装备,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孩子们不跑出去闯祸,与这次开课的武汉市青少年暑假爱心托管班学习编程、组装航天器的场景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这种转变背后,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升级。当孩子们能为编程出红绿灯而欢呼,憧憬着组装能上天的飞机时,托管班已经超越了单纯看护孩子的功能边界,成为了激发兴趣、发掘潜能的平台。尤为可贵的是,这种机会并非专属于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而是作为普惠性公共服务提供给所有孩子,特别是新兴领域群体子女、留守儿童和经济困难家庭。教育公平从来不应停留在口号上,武汉托管班的这种设计,让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都能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在托管里,孩子们的社会身份被暂时隐去,唯有思维的火花在平等的碰撞。这种起点公平的保障,或许能改变许多孩子的人生轨迹。
高校学生参与授课也是今年托管班的另一亮点。来自15所高校的大学生带着17项课程走进托管班,这种安排实现了双赢。孩子们获得了新鲜的知识视角,而大学生们也获得了宝贵的教学实践机会和社会服务体验。看着孩子们从懵懂到领悟的眼神变化,这些年轻教师真切体会到了知识传递的价值。这样的互动,既让社区孩子们接触到校园里的新鲜学问,也让象牙塔里的学子们走进真实的社会课堂。这种双向的成长,仿佛一场温暖的接力,让知识的火种在城市中薪火相传,也为这场城市育苗工程施肥浇水。
放眼全国,各地都有暑期托管班的存在,但比起用财政补贴购买托管服务,武汉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形成了政府主导、高校参与、社区落地的完整生态链。高校的智力资源、社区的空间资源,在政府的组织资源调动下为暑期托管新模式提供了“托得住、管得好”的服务。这种长线思维值得我们在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时去借鉴,有时创新模式并不一定需要巨额的财政投入,利用存量资源进行精巧的整合反而能产生意外之喜。当一座城市既能解决民众的“燃眉之急”,又能谋划未来的“百年大计”,它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
爱心托管班的升级,看似局限在教育领域,其实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大转变。从管理到服务,从解决问题到创造价值,从关注当下到投资未来。这种转变或许比托管班本身更值得关注和期待。当一座城市愿意在孩子们暑假怎么过这样的“小事”上花心思、投资源,实际上是在为城市的未来积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那些在托管班里组装飞机模型的小手,或许正握着城市的未来。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服务能够实现这种质的飞跃,我们离“人民城市”的理想就更近了一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超(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常青街道)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