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阅读提要
我们今天仍然要警惕把历史当成商品,防止价值取向虚无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防止“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各种伤害民族情感、损害民族精神的丑陋言行。
近日,网安部门公布的6起侮辱英烈案。有人在网络平台上多次发布侮辱、诽谤贬低英雄先烈的不当内容,有人公然歪曲和严重贬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牺牲与历史功绩,扰乱人们的正确认知,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其中,王某玉因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然而个别网民为博取流量公然伤害英烈尊严,挑战法律底线,亵渎了国家和民族情感。88年前的7月7日,七七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卢沟桥的硝烟虽已消散,那些不屈的抗争,永远定格在民族的丰碑上。今天的中国来之不易,在我们可以自信地平视世界,在某些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时候,更不能忘了曾经走过的路,不能忘了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先烈。那些侮辱英烈、歪曲历史的行径,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都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是数典忘祖、令人不齿的丑态。
近年来,网络空间出现的诋毁英烈现象,本质是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打着戏说、野史、揭秘的幌子,解构真实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甚至黑白颠倒、是非不分,暴露了一些人不仅犯了流量冲动病,更缺乏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这一小撮人虽然造不出大气候,但这些错误论调会像毒药一样影响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埋下社会隐患。重拳打击侮辱英烈的言论,挖除网络毒瘤,是对英烈的敬仰和告慰,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捍卫。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欲去其史,先灭其文化。这是一种深刻的警醒。我们不仅要依法打击公然侮辱英烈、歪曲历史的行为,还要警惕多种隐匿的呈现方式。有的制作丑化英烈的短视频或漫画,有的以娱乐化方式篡改抗战歌曲,有的影视剧把抗战题材硬生生编改成爱情题材,这些做法都不是尊重历史的表现。警惕这些不良风气,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才能夯实民族的精神基石。
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起英烈保护的法律围墙。每一个网民,都应守好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切勿被一些错误言论牵着走。对待英雄的态度,历来都是非常严肃的话题。历史和现实也都告诉我们,时时刻刻处处坚决捍卫我们所敬仰的英雄人物,此话绝非危言耸听,也绝非杞人忧天。恩格斯曾在当时的语境下深刻指出,“资产阶级把一切都变成商品,对历史学也是如此”。时间流转,我们今天仍然要警惕把历史当成商品,防止价值取向虚无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防止各种解构主流价值观、国家记忆和社会共同情感的“泛娱乐化”陷阱,防止“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各种伤害民族情感、损害民族精神的丑陋言行。
7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大厅,语重心长寄语青少年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堂堂正正、光荣自豪,需要我们知来路,心怀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的尊重。捍卫英雄,就是捍卫良知、良心,就是捍卫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底盘、精神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