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出台促进青年人才就业创业18项硬核举措,以“五大行动”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这项政策突破传统人才政策的碎片化局限,通过打破就业壁垒、基金“全周期”支持、优化人才服务、“挑大梁”制度突破四维发力,正在荆楚大地搭建起青年友好型生态的“四梁八柱”。
打破就业壁垒是构建公平起点的破冰之举。政策剑指“经验歧视”,明确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必须向毕业当年度及离校2年内青年全面开放,彻底取消工作经历、社保缴纳等不合理门槛。国有企业每年将60%以上新增岗位定向招聘高校毕业生,并延续一次性增人增资政策至2026年。这些刚性措施如同拆除人才流动的“旋转门”,让超过40万青年获得公平竞技的入场券。当杭州、上海等城市还在探索“零门槛”落户时,湖北已在就业起跑线上实现制度性破局。
基金“全周期”支持则铺设了创业成长的快车道。湖北创新设立三大种子基金——10亿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1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和10亿元实验室基金,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企业孵化”的创新培育闭环。在政策落地层面,政府孵化园为青年创业者预留30%免费场地,叠加重点群体创业税收优惠,实现金融活水与政策阳光的协同灌溉。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机制,使武汉光谷青年创业项目孵化周期显著缩短,让创业梦想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路径更加通畅。
优化人才服务传递城市暖心诚意。针对青年求职“最初一公里”痛点,湖北推出“7-15天免费青年驿站”政策,集成政策推介、岗位对接、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在汉口火车站等人流枢纽设置的“就业职达站”,配备AI智能招聘终端和视频双选系统,日均服务求职青年超千人次。湖北同步建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帮扶台账,开展“一人一策”精准画像。这些带着体温的服务细节,让政策文件转化为可感知的获得,为青年人才卸下“漂泊感”的重担。
“挑大梁”制度突破激活了人才创新的源头活水。科研领域破除“论资排辈”潜规则,硬性规定40岁以下青年牵头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比例不低于50%,省级技术创新计划青年负责人占比超30%。更突破性的是赋予青年科研人员职务成果10年以上长期使用权,破解了成果转化中的产权困境。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柔性电子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蓉,作为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代表,专注微纳制造领域,研发出高精度、高效率的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实现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的跨越,获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这种“压担子”与“给台子”并重的制度设计,使青年人才从科研配角跃升为创新主角。
“栽下梧桐树,自有百凤鸣。”湖北以30亿基金构筑创新基座,以制度破壁打通发展经脉,用五大行动织就青年成长支持网络。当青年人才在科研舞台担任主角,在创业沃土破茧成蝶,这座城市收获的不仅是人力资源,更是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能。在构建青年友好型生态的竞速赛中,湖北正以系统思维书写着“人才与城市共成长”的时代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雄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