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文化遗产2201班民俗文化遗产概论课合影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王余成)近日,湖北大学文化遗产专业开设的特色民俗课程引发关注。2022级《民俗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寒假调研+课堂主讲+典籍共读”方式,鼓励学生深入参与非遗传承。
课程启动期间,学生利用寒假开展“寻年味 探民俗”活动,记录山西打铁花、湖北凤凰灯舞、广西铜鼓等表演类非遗项目,调研土家“抬格子”、浏阳蒸菜等饮食文化。学生带着各地民俗素材走进课堂,为课堂讨论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同学们的课程展示
该课程由姚彬彬、刘元两位教师共同授课,采用“学生调研+课堂主讲”的教学方式,设置民俗比较、文旅策划等实践环节。学生从家乡民俗切入,逐步拓展至中外民俗比较,并模拟设计端午节民俗活动方案,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转化。课堂还特别设置师生共读《传统的发明》环节,通过研读经典著作,引导学生探究民俗文化脉络,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刘元老师点评
课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主讲”的互动模式,引导学生从民俗的参与者转变为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地域IP展示、活动策划、典籍研读等多元融合,打造沉浸式非遗文化课堂,展现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